• 2021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基于规则库引擎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

      2021, 33(1):1-7, 52.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1

      摘要 (635) HTML (0) PDF 9.07 M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适用于食品安全抽检数据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方法 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基于规则库引擎的高效匹配算法,通过对数据的预处理、构建基本事件模式和复合事件模式、规则库配置,对145个数据属性进行筛选优化。并使用53 047条食品安全抽检数据进行验证和测试。结果 从大量属性中筛选出供系统使用的核心属性4类,形成基本规则7条,复合规则3条。通过验证,预警系统测试良好稳定,测试结果与人工标注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创建了一种规则的生成和合成机制,建立了可实现实时预警和定时预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实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快速准确预警。

    • >研究报告
    •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与VITEK和rpoB基因测序三种方法对食品中葡萄球菌鉴定效果的比较

      2021, 33(1):8-13.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2

      摘要 (570) HTML (0) PDF 3.98 M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 MS)、rpoB基因测序和VITEK 2 Compact三种方法对葡萄球菌的鉴定效果。方法 同时采用三种方法对实验室保存的从食品中分离的59株葡萄球菌进行鉴定。结果 MALDI-TOF MS法和rpoB基因测序法一致性达100.00%,与VITEK 2 Compact法的一致性为83.05%(49/59)。7株菌因超出VITEK 2 Compact鉴定范围而鉴定错误。MALDI-TOF MS法可快速将59株菌准确鉴定为17种葡萄球菌,鉴定分值与细菌种类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分值最高(>2.300),松鼠葡萄球菌、鱼发酵葡萄球菌和琥珀葡萄球菌的鉴定分值相对较低(1.700~2.000)。结论 相比rpoB基因测序法和VITEK 2 Compact法,MALDI-TOF MS法更加快速准确。为达到更好的鉴定效果,现有数据库仍需进一步优化。

    • 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污染状况及分子分型和耐药特征分析

      2021, 33(1):14-18.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3

      摘要 (563) HTML (0) PDF 4.31 M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污染状况、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预警食源性克罗诺杆菌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样品156份,分离并鉴定克罗诺杆菌,并利用基于O-抗原的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药敏性。结果 从11份环境样品中检出克罗诺杆菌,总检出率为7.1%(11/156),其中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样品中克罗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6.6%(8/121)和8.6%(3/35)。fusA基因序列分析将8株分离株鉴定为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3株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MLST法将11株分离株分为5个序列型,其中ST500型为优势型别(54.5%,6/11)。11株分离株被鉴定为5种血清型,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血清型Csak O7为优势血清型(54.5%,6/11)。药敏性试验显示,11株分离株对头孢克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氯霉素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但部分菌株对头孢噻吩(63.6%,7/11)和美罗培南(27.3%,3/11)耐药。结论 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存在克罗诺杆菌污染风险,今后应加强对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 青岛市牡蛎养殖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及时间分布

      2021, 33(1):19-22.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4

      摘要 (602) HTML (0) PDF 2.70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青岛市牡蛎养殖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水平及在不同的季节随时间和温度变化的趋势,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3年6月—2014年5月采用最大可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the most probable number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N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牡蛎养殖场环境及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并分析与时间和温度的相关性。结果 牡蛎和海水中不耐热溶血毒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基因MPN最低值出现在1~3月份,6月份之前呈缓慢上升趋势,之后快速上升,至8月份达到最高峰,之后快速下降,1月份降至最低,海水在1~3月份未检出tlh基因。海泥中tlh基因MPN均值自5~12月份一直维持在高峰水平(18 067.5~24 000.0 MPN/g),1月份下降明显,至3月份降至最低(88.0 MPN/g)。结论 与传统方法比较,MPN real-time PCR法敏感性好,能灵敏地反映副溶血性弧菌随时间温度变化的生长趋势,准确评估牡蛎和环境中的带菌水平,进而发挥预警作用。青岛市牡蛎养殖场海水和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在6~8月份较高,在加工食用过程中应该注意,避免引起食源性疾病。

    • 枸杞果多糖对哮喘小鼠炎症损伤影响及作用机制

      2021, 33(1):23-28.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5

      摘要 (574) HTML (0) PDF 13.23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枸杞果多糖对Ⅴ级卵清蛋白(OVA)诱导的哮喘小鼠模型炎症损伤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OVA诱导的哮喘小鼠为模型,并进行枸杞果多糖干预。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反映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肺组织马松(masson)染色检测肺组织纤维化程度,过碘酸-雪夫(PAS)染色检测支气管杯状细胞化生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Th1、Th2、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枸杞果多糖干预的哮喘小鼠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程度明显减轻,支气管化生的杯状细胞明显减少;Th1和Treg细胞水平上调,Th2和Th17细胞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枸杞果多糖可通过调节哮喘小鼠体内的Th细胞失衡缓解气道炎症。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分散微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火锅底料中罂粟壳生物碱

      2021, 33(1):29-35.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6

      摘要 (319) HTML (0) PDF 8.24 M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火锅底料中5种罂粟壳生物碱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基于强阳离子交换吸附剂(PCX)的分散微固相萃取(DMSPE)提取和净化后,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HSS T3色谱柱(2.1 mm×100 mm, 1.8 μm)分离,高分辨质谱平行反应监测模式采集,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给定的浓度范围内,5种罂粟壳生物碱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方法检出限为0.1~0.3 μg/kg,定量限为0.4~1.0 μg/kg。火锅底料在1、10、100 μg/kg不同加标水平中的回收率在78.5%~104.2%之间,日内精密度(RSDr)在1.8%~6.8%之间,日间精密度(RSDR)在4.9%~13.7%之间。结论 本方法采用以PCX为吸附剂的DMSPE净化技术,在保证有效净化的基础上,简单快速、成本较低,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应用于固体和半固体火锅底料中5种罂粟壳生物碱的定性定量检测。

    • 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火麻仁油中Δ9-四氢大麻酚含量

      2021, 33(1):35-39.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7

      摘要 (471) HTML (0) PDF 3.49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使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净化,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测定火麻仁油中Δ9-四氢大麻酚(Δ9-THC)的检测方法。方法 样品经环已烷和乙酸乙酯溶解,经GPC净化分离,再以Agilent Eclipse XDB-C18色谱柱(150 mm×4.6 mm,3 μm)分离,以乙腈-水流动相洗脱,二级管阵列检测器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 该方法在0~500 μg/L浓度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9,方法检测限(LOD)为0.05 mg/kg,定量限(LOQ)为0.17 mg/kg。加标回收率在84.6%~101.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3.2%~4.7%(n=6)。在实际样品检测中,10种不同品牌的火麻仁油中Δ9-THC含量在0.40~5.82 mg/kg之间。结论 该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火麻仁油样品中Δ9-THC的检测分析。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的进出口冷链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应用研究

      2021, 33(1):40-43.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8

      摘要 (670) HTML (0) PDF 2.70 M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HACCP)原理,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作为一种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加以分析研究,并将食品生产企业员工的活动纳入整个冷链食品生产的全流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疫情防控形势下从业人员免受感染和产品免受污染的关键控制点并加以控制,重塑企业HACCP体系,帮助冷链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包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在内的基于HACCP原理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FSMS)。

    • 我国转基因食品追溯制度构建的法理基础与现实路径

      2021, 33(1):44-47. DOI: 10.13590/j.cjfh.2021.01.009

      摘要 (374) HTML (0) PDF 3.07 M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贸易市场上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的现实情况,分析建立转基因食品风险追溯制度的必要性,进而提出建立转基因食品风险追溯制度的法理基础。在深入剖析欧盟转基因食品风险追溯制度的基础上,总结我国可借鉴的现实经验,最终落脚到我国现有食品追溯平台建设,力求结合国务院提出建设食品追溯平台的要求,基于转基因食品风险追溯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可操作性强的转基因食品追溯制度。

    • 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实践与思考

      2021, 33(1):47-52.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0

      摘要 (618) HTML (0) PDF 4.25 M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食源性疾病监测在保障浙江省食品安全中的作用。方法 对浙江省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当前做法、取得成效及主要问题。结果 目前存在监测机制不完善、监测质量不高、信息化建设标准不统一和数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结论建议从大学起培养医务人员报告意识,以目的为导向适当调整监测策略,推进基于地方公共卫生区域平台的食源性报告信息标准化,探索基于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努力提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效。

    • >调查研究
    • 福建省养殖环节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分析

      2021, 33(1):53-57.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1

      摘要 (386) HTML (0) PDF 3.68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福建省养殖环节牡蛎中诺如病毒(Norovirus)污染状况及基因分型,进一步定量分析诺如病毒污染水平,为食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监测及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7年8月—2018年9月,于福建省某养殖基地采集牡蛎样品共244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对样品中诺如病毒进行检测,确定其污染情况及基因分型。结果 211份有效样品中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0.33%(64/211),GI和GII组诺如病毒均有检出。GI组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6.59%(35/211),GII组阳性率为24.17%(51/211),GI和GII组同时为阳性的比例为10.43%(22/211)。诺如病毒含量在1.05×102~1.68×104基因拷贝/g(消化腺)之间。结论 福建省养殖环节牡蛎样品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冬季阳性率较高,提示有关部门需在冬季采取更多针对性的风险管理干预措施,以降低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风险。

    • 食品安全相关人群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横断面调查

      2021, 33(1):58-64.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2

      摘要 (840) HTML (0) PDF 4.35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食品安全相关人群的知识、态度和行为(KAP)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实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本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国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抽取食品从业人员、食品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食品监管人员,共计18 802名。采用网络调查法对三类人群进行食品安全KAP问卷调查,并采用SPSS 21.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食品安全KAP得分由高到底依次为:食品从业人员(79.51±11.71)、食品监管人员(74.33±11.23)、食品专业技术人员(66.88±15.28)。女性食品从业人员的KAP得分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类人群中未发现此影响;随着年龄增大,食品从业人员KAP得分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食品专业技术人员和食品监管人员的得分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随学历升高和 而增加;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随着就业年限增加而增高;有食品专业背景的食品监管人员KAP得分高于非食品专业背景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食品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未发现类似影响;一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三类人群KAP得分均高于未参加培训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东部地区三类人群的KAP得分均高于其他地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类人群对食品安全相关问题的态度趋向于积极,但食品安全知识以及行为习惯均需进一步提高。相关用人单位应根据不同人群当前食品安全KAP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其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三类人群的食品安全KAP水平,进而保障食品安全状况。

    • >风险监测
    • 2019年云南省市售散装大米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2021, 33(1):65-68.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3

      摘要 (568) HTML (0) PDF 3.12 M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9年云南省市售散装大米中多组分真菌毒素污染状况。方法 在云南省11个州市地区采集市售大米样品90份,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MS)检测16种真菌毒素。结果 90份大米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AFB1)的检出率为13.33%(12/90);超过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规定(10 μg/kg)的样品共9份,超标率为10.00%(9/90),其他种类真菌毒素均未超过限量标准。结论 云南省市售散装大米受多种真菌毒素污染,但污染水平较低。

    • 2014—2019年成都市新都区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特性和分子分型研究

      2021, 33(1):69-74.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4

      摘要 (385) HTML (0) PDF 5.76 M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新都区2014—2019年分离的54株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对从病例监测、食物中毒和食品监测分离的54株鼠伤寒沙门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54株鼠伤寒沙门菌耐药率为98.15%(53/54),三重及以上耐药率为46.30%(25/54)。病例监测和食品监测菌株的多重耐药率分别为56.00%(14/25)和91.67%(11/12),远高于食物中毒菌株0.00%(0/17)。PFGE结果分为31种带型,相似度为64.9%~100%,其中优势带型为XD005,包含7株菌,均来源于病例监测和食品监测。食物中毒来源菌株与病例监测、食品监测来源菌株的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都区病例监测和食品监测来源的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PFGE能在散发病例中识别潜在的暴发事件,应及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溯源。

    •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2021, 33(1):74-78.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5

      摘要 (277) HTML (0) PDF 6.91 M (11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检出株的血清型别、毒力基因携带情况、抗生素敏感性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收集湖州市2019年分离到的92株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菌株,并对其开展血清学试验、毒力基因检测、抗生素敏感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结果 病例源菌株主要血清型为O3∶K6,毒力基因型为tlh+tdh+trh-,食品源主要血清型为O2∶Kut,毒力基因型为tlh+tdh-trh-。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有很高的耐药性,耐药率达到90.22%(83/92);其次为庆大霉素和四环素。分子分型显示,经Not I酶酶切后,91株副溶血性弧菌产生81个PFGE带型,相似度达到85.00%以上的克隆系有16个。结论 2019年湖州市副溶血性弧菌菌型多样性可能是疾病高发的原因之一。淡水产品和海水产品可能存在交叉污染,需加强相应监管。

    • >风险评估
    • 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呋喃污染特征及膳食暴露概率评估

      2021, 33(1):79-86.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6

      摘要 (424) HTML (0) PDF 7.71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呋喃污染特征,并对其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方法 基于方便抽样法,于2017—2018年在北京市、浙江省、山东省和四川省采集260份市售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采用同位素稀释-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呋喃的含量,结合2015年婴幼儿食品消费量调查数据,通过概率评估方法,对0~36月龄婴幼儿人群呋喃膳食暴露开展风险评估。结果 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呋喃检出率为90.32%~100.00%,平均污染水平为4.05~46.26 μg/kg。其中,肉泥中呋喃平均污染水平最高(46.26 μg/kg),其次是菜泥(41.31 μg/kg),最低为婴幼儿配方乳粉(4.05 μg/kg)。0~36月龄婴幼儿人群呋喃每日平均暴露量为21.95 ng/kg BW,按0~6、7~12和13~36月龄进行分组分析,其中7~12月龄婴幼儿人群呋喃暴露量最高。对于呋喃非致癌效应的风险,各月龄组暴露边界(MOE)值范围为651~3 936;对于呋喃致癌风险,各月龄组MOE值范围为13 322~80 566。结论 0~36月龄婴幼儿人群由婴幼儿配方食品及婴幼儿辅助食品中呋喃膳食暴露导致的健康风险可能性较低。

    • 广东省部分地区市售龙眼中农药残留现状与膳食暴露评估

      2021, 33(1):86-92.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7

      摘要 (634) HTML (0) PDF 4.76 M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广东省10个城市市售龙眼中农药残留现状并开展膳食暴露评估,为龙眼生产的合理用药及龙眼中农药残留限量的修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采购来自广东省10个城市的200份龙眼样品,对其中的50种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统计分析农药残留数据,采用风险熵值进行龙眼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200份龙眼样品中,检出农药20种,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农药为多菌灵,高达33.00%(66/200)。84.00%(168/200)的样品检出农药残留,27.50%(55/200)的样品检出2种及以上多种农药残留。检出的20种农药的慢性膳食暴露量占每日允许摄入量的比例(%ADI)均低于9.00%,在0.00%~8.56%之间;急性膳食暴露量占急性参考剂量的比例(%ARfD)均低于100.00%,在0.02%~70.00%之间。根据残留风险得分,检出残留的20种农药可划分为高风险(5种)、中风险(7种)、低风险(8种)3类。结论 广东省10个城市龙眼中农药残留慢性膳食摄入风险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均较低,正常食用龙眼不会对居民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 >应用营养
    • 我国市售饮料中游离糖含量研究

      2021, 33(1):93-96.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8

      摘要 (491) HTML (0) PDF 3.08 M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市售饮料中游离糖及其单体的含量,为游离糖摄入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为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我国饮料行业产销量并结合地理分布,2015年采集9类饮料样品共计708份;根据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2000.17方法,以高效离子色谱-脉冲安培检测法测定其中的单糖和二糖(葡萄糖、果糖、蔗糖、半乳糖)含量。结果 708份饮料样品中游离糖含量均值为8.4 g/100 g,其中固体饮料中游离糖含量达41.2 g/100 g,除固体饮料外,果蔬汁类饮料(10.6 g/100 g)、碳酸饮料(9.2 g/100 g)游离糖平均含量较高。葡萄糖含量最高的三类饮料分别为果蔬汁类饮料、碳酸饮料和风味饮料;果糖含量最高的三类饮料分别为碳酸饮料、果蔬汁类饮料和风味饮料;固体饮料、咖啡饮料、蛋白饮料、植物饮料蔗糖含量高于其他种类饮料。36.3%(257/708)的饮料中游离糖含量>10 g/100 g。果蔬汁类饮料(61.8%,89/144)、碳酸饮料(52.8%,84/159)和风味饮料(41.7%,5/12)中游离糖含量>10 g/100 g的比例位居前三位。结论 2015年我国市售饮料中游离糖含量普遍较高,其中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中游离糖含量高于其他饮料。

    • >食品安全标准
    • 法典通用标准和区域产品标准中食品添加剂条款清理整合工作探讨

      2021, 33(1):97-103. DOI: 10.13590/j.cjfh.2021.01.019

      摘要 (338) HTML (0) PDF 4.86 M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在整合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和法典区域产品标准中食品添加剂相关规定和指标的过程中运用整合决策树的可行性,为完善工作机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方法 通过尝试清理整合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和四个2012年以前制定的亚洲区域产品标准中的食品添加剂规定,探讨整合决策树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并从实例中分析区域产品标准整合工作的关键点和难点。结果 整合决策树在通常情况下适用于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和区域产品标准中的食品添加剂规定,但需解决区域产品标准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特殊问题。结论 在整合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和区域产品标准中可以使用整合决策树,此外需要先理清食品类别对应关系,在整合过程中注意以组类形式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同时根据现有的工艺必要性,结合国际食品添加剂法典通用标准中具体指标制定修订的状态判断整合中应采用的食品添加剂最大使用量。

    • 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物性水产制品》跟踪评价反馈意见分析和探讨

      2021, 33(1):104-109.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0

      摘要 (430) HTML (0) PDF 4.37 M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GB 10136—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动物性水产制品》进行标准跟踪评价,为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和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企业人员、监管人员、检验(检测)人员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反馈的专项调查问卷中对标准的反馈意见和实施效果,不同调查对象实施效果量化评分资料采用统计学描述和检验进行分析;反馈意见和建议分别从填写人员职业、意见反馈内容两个维度进行细分编码,采用构成指标进行统计描述分析,评价结果的比较采用统计学检验分析。结果 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182份(82.73%,182/220),有效问卷171份(77.73%,171/220)。不同调查对象的问卷回收率和有效应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359,P<0.05;χ2=24.112,P<0.05);从反馈意见内容分析:共收集到意见和建议208条,涉及科学性的占77.88%(162/208),可行性和协调性上分别占11.54%(24/208)和10.58%(22/208);其中企业人员反馈109条(52.40%)、检验(检测)人员反馈49条(23.56%)、监管人员反馈37条(17.79%)、行业协会/科研院校反馈13条(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19,P<0.05)。从实施效果评价分析:不同调查对象对健康需求(H=32.302)、产业发展(H=28.394)、监管需求(H=29.070)、文本结构(H=18.903)和应用范围(H=8.382)的合理性的评分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企业人员、监管人员和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的评分在3.50~5.00分,检验(检测)人员的评分在3.00~4.50分。结论 调查对象着重关注点在标准的“术语与定义” “指标设置”等科学性,可基于评价内容和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内容,作为对该标准跟踪评价的补充和佐证。

    • 白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适用性评价研究

      2021, 33(1):109-113.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1

      摘要 (565) HTML (0) PDF 3.21 M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现行有效的白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基于风险分析框架,采用问卷调查、企业走访、召开专家座谈会结合白酒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监督抽检数据分析,从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三个维度对白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行业适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绘制了白酒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行业适用性评价雷达图。通过行业适用性评价,对白酒产品专项卫生规范、检验方法标准的修订等提出参考建议。结论 建议完善白酒产品卫生规范,建立高效的检验方法,对不锈钢容器贮存的白酒中的镍、铬迁移量开展风险评估。

    • >食源性疾病
    • 奥米粉褶蕈中毒事件调查分析

      2021, 33(1):114-114.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2

      摘要 (608) HTML (0) PDF 1.03 M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福建省邵武市误食毒蕈引起的两起中毒事件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毒蕈物种鉴定,为此类中毒事件的及时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事件病例资料、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和可疑毒蕈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内转录间隔区(ITS)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事件进行分析处置。结果 2018年9月1~2日,福建省邵武市发生两起毒蕈中毒事件,大埠岗镇1名村民和肖家坊镇2名村民采食毒蕈,于餐后0.5~1.5 h出现恶心、呕吐、大量出汗、头晕、腹痛、腹泻等症状,送医后诊断为毒蕈中毒,以胃肠炎及胆碱中毒为主要表现。入院后及时给予对症支持治疗,3~4 d出院。毒蕈样品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奥米粉褶蕈(Entoloma omiense)。结论 两起毒蕈中毒事件均因误食奥米粉褶蕈导致,应加强对此类毒蕈的研究,预防中毒事件发生。

    • 2018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2021, 33(1):114-117.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3

      摘要 (1172) HTML (0) PDF 4.37 M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18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探讨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 对2018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全国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291起,累计报告病例7 856例,死亡98例。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6.77%(107/291)和63.11%(4 958/7 856),致病因素主要为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肠毒素等。毒蕈中毒的死亡人数占总体的31.63%(31/98)。5~9月是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体的36.43%(106/291)和86.73%(85/98),病死率为6.84%(85/1 243);发生在集体食堂的食物中毒人数占总体的44.04%(3 460/7 856)。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的事件数分别占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50.67%(38/75)和80.00%(60/75)。果蔬类及其制品、真菌类食品和肉类及其制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数分别占总体的18.90%(55/291)、14.09%(41/291)和10.65%(31/291),居食物中毒致病食品种类前三位。与2017年比较,2018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数和死亡人数减少,主要原因是夏秋季真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大幅减少;而中毒人数有所增加是由于夏秋季发生在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明显增加。植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为乌头和四季豆,事件发生高峰在秋冬季。动物性食物中毒事件中,应高度重视食用圆尾鲎引起的中毒。结论 建议各地在食物中毒的高发时段提前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及时发布预警。做好集体单位食堂、饮食服务单位、农村自办家宴等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指导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罕见毒物中毒的诊断、救治和现场处置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预防各类食物中毒的知识,倡导良好的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习惯,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 >综述
    • 食品安全中风险-受益评估框架构建与方法

      2021, 33(1):118-124.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4

      摘要 (349) HTML (0) PDF 6.08 M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品的风险-受益评估(risk-benefit assessment, RBA)是通过综合描述某种食物或食物成分的风险和效益特征,评估在一定的暴露水平下,摄入该食物对人体健康的总影响是有益还是有害,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的应用方法体系。食品安全领域开展风险-受益评估研究是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决策以及引导合理膳食的重要依据。本综述系统介绍食品安全中风险-受益评估的评估框架构建,以及不同层级食品(食品组分或膳食)的风险-受益评估方法与评估过程等技术内容,并进一步提出该研究领域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 >食品安全聚焦·国际标准动态
    • 联合国粮农组织/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风险评估专家组会议进展

      2021, 33(1):125-126. DOI: 10.13590/j.cjfh.2021.01.025

      摘要 (338) HTML (0) PDF 1.88 M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