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
    刘秀梅
    2004(1).
    [摘要](2228) [HTML](0) [PDF 411.67 K](5086) [Cited by](84)
    摘要:
    为最大程度地控制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于 2 0 0 1年被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的研究”项目建立了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 ,分析了 1992年至 2 0 0 1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资料 ,对 2 0 0 2年部分个案进行了监测与分析。在常见食物病原菌DNA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 ,PCR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建立了鸡蛋中沙门氏菌危险性评估模型 ,对牡蛎中副溶血性弧菌进行了定量监测与危险性评估。建立了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该研究将有效地提高我国食品卫生监督检测系统对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快速检测和鉴定水平 ,为全国的系统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为缩小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控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科学地监控食源性疾病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为政府及国际食品法典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依据。
    2  保健食品抗疲劳作用试验方法研究
    何来英 严卫星 楼密密 冯永全 刘红蕾
    1997(4).
    [摘要](1920) [HTML](0) [PDF 2.01 M](3979) [Cited by](59)
    摘要:
    为评价各种抗疲劳作用保健食品的功效,建立了一套试验方法,包括:运动耐力试验(游泳试验)、肝糖原、血清尿素氮和血乳酸测定。经过反复验证,证明所建方法稳定、可靠,能真实地检测出产品的实际功效。可操作性强,仪器要求简单,除乳酸测定仪外,无需其它特殊的仪器,一般实验室都能开展实验
    3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的营养保健功能(综述)
    赵超英 姚小曼
    2000(6).
    [摘要](1418) [HTML](0) [PDF 175.55 K](4198) [Cited by](52)
    摘要:
    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 (GrapeSeedExtractProanthocyanidin ,GSPE)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属于双黄酮衍生物的天然多酚化合物 ,[1~ 4 ] 这类化合物是由不同数目的黄烷醇聚合而成 ,在酸性溶液中加热生成白花色素 (leucoanthocyanins)或原花青素 ( proanthocyanidin) ,也有称 pycnogenols ,[5,6] 目前研究最广的是存在于葡萄籽的由 5,7,3’ ,4’ -四羟基黄烷 - 3醇 ( 5,7,3’ ,4’ -tetrahydroxyflavan - 3-o1) ,即 ( ) -儿茶素 ( ( ) …
    4  中国2000年食品污染状况监测与分析
    王茂起 王竹天 包大跃 冉陆
    2002(2).
    [摘要](1117) [HTML](0) [PDF 310.28 K](4362) [Cited by](51)
    摘要:
    为系统准确地了解食品污染物在我国的污染状况和污染水平,为制修订食品中污染的限量标准及相关食品卫生政策,为对我国开展的食品污染状况的评价和预警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2000年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组织并建立了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体系。全国10个省市(各选择2-个区或县)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按照统一的方法,对10类食品中的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残留,有机磷农药残留,6类食品中的3种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及其17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了监测,共获得有效数据近2万个。监测数据表明除皮蛋中的铅以外,大部分食品中的铅,砷,镉污染水平均低于国家限量标准和CAC标准;六六六,DDT的污染水平低于国家标准;个别省份粮食中甲基对硫磷的残留量高于国家标准;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总检出率为4.1%,并分离鉴定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株。
    5  健康人群食物过敏状况的初步调查
    吕相征 刘秀梅 杨晓光
    2005(2).
    [摘要](2948) [HTML](0) [PDF 244.34 K](4664) [Cited by](51)
    摘要:
    为了解我国人群食物过敏的现状,以便为转基因食品和致敏食物的监管提供科学依据,调查了中国医科大学4052名学生食物过敏的流行情况及其过敏症状。参考国际上经典的食物过敏诊断方法,以问卷、皮肤点刺试验作为初步诊断依据,对中国医科大学4052名学生(15~24岁)进行筛查,并对不同致敏食物与过敏症状进行聚类分析。调查收到有效答卷3974份,应答率为98.1%。自诉曾患食物过敏的学生有227例(约占5.7%),其中76例(约占自诉曾患食物过敏的33.5%)皮肤点刺实验阳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自诉对鱼和海鲜过敏者过敏症状相近,多为皮疹及皮肤瘙痒。贝类、牛奶、蛋过敏者过敏症状相似,主要为消化道症状。本次调查表明,在15~24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约有6%的人曾患有食物过敏。致敏食物主要为水产品、牛奶和鸡蛋。过敏症状主要为皮疹及皮肤瘙痒和消化道症状。
    6  中国居民每日摄铝量及面制食品中铝限量卫生标准研究
    王林 苏德昭 王永芳 徐晋康 沈文 向良迪 粱春穗 鲁长豪 范春月
    1996(2).
    [摘要](1867) [HTML](0) [PDF 1.35 M](3521) [Cited by](43)
    摘要:
    从广东、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共采集64个食物品种406个样品,19种含铝复合食品添加剂,测定其含铝量。模拟测定了铝制炊具的铝溶出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从日常食物中摄入的铝量为9~12mg/人·日。从铝制炊具溶入到食物中而摄入人体的铝约为4mg/人·日。一些面制食品,如馒头、油条等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含铝添加剂,使摄铝量大大增加,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铝的允许摄入量(<1mg/kgB.W·d).为了保证食品的食用安全,根据调查的结果,建议面制食品中铝的限量卫生标准≤100mg/kg,才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ADI值。
    7  2003年中国部分沿海地区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的主动监测
    刘秀梅 程苏云 陈艳 袁宝君 戴建华 马群飞 戴昌芳 严纪文
    2005(2).
    [摘要](1687) [HTML](0) [PDF 211.04 K](4293) [Cited by](42)
    摘要:
    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发现,我国近年来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呈显上升趋势。为进一步了解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P)的污染情况,2003年9-12月在我国沿海4个省份(浙江、江苏、广东、福建)进行监测,试样分别从水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饭店采集,共采集海产品236份,其中甲壳类69份、贝类116份、鱼类51份。采用Vitek鉴定系统和最可能数(MPN)法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38.6%的海产品检出VP,浙江省试样的VP阳性率最高。甲壳类、贝类和鱼类试样VP阳性率分别为49.3%、37.9%和25.5%;阳性试样几何平均分布浓度依次为171.4、76.9和50.7MPN/100g。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零售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率较高,必须持续地进行食品中VP的主动监测和污染控制。
    8  动物性食品中氯霉素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概况(综述)
    蒋定国 杨大进
    2002(2).
    [摘要](1092) [HTML](0) [PDF 314.46 K](4121) [Cited by](35)
    摘要:
    氯霉素 (Chloramphenicol)是由Ehrlich等在 194 7年首次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分离的一种抗生素。目前用人工方法合成 ,已广泛用于动物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治疗。[1] 但是氯霉素有严重的副作用 ,它能抑制人体骨髓造血功能而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和粒状白细胞缺乏症等疾病 ,因此动物食品中的氯霉素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潜在的危害。美国仅允许氯霉素用于非食用动物 ,规定在动物性食品中不得检出氯霉素。欧共体不允许氯霉素用于产奶母牛和产蛋鸡 ,在其它动物的使用上也有限制 ,并严格规定肉中的氯霉素残留量不得超过 10 μ…
    9  小鼠便秘模型的建立
    李业鹏 崔生辉 江涛 李燕俊 李玉伟 韩春卉 刘红蕾 张靖
    2000(1).
    [摘要](1456) [HTML](0) [PDF 1.18 M](3991) [Cited by](34)
    摘要:
    为研究保健食品的润肠通便功能,针对保健食品润肠通便功能试验的要求,用10mg/kg BW的复方地芬诺酯建立了稳定的小鼠便秘模型,模型组与对照组在首粒黑便排便时间、6h内排便粒数及排便重量间均有显性差异(P〈0.05)。多次重复实验表明,该模型稳定可靠,建议在保健食品润肠通便功能检测中对其进行验证。
    10  1985年~2000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重点分析
    张肃
    2002(5).
    [摘要](1269) [HTML](0) [PDF 164.42 K](3679) [Cited by](34)
    摘要:
    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 (不属于传染病 )的急性、亚急性疾病。食物中毒对人体健康和人的生命危害极大 ,社会广泛关注。根据 1985年~ 2 0 0 0年我国食物中毒统计年报可以看出 ,近年来我国食物
    11  从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看我国食品卫生监督制度的改革
    高小蔷 张宏 张永慧
    2002(5).
    [摘要](800) [HTML](0) [PDF 208.15 K](3585) [Cited by](32)
    摘要:
    近10年来,我国食品行业平均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发展,[1]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既有与国际接轨的大型现代化管理企业,也有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的企业.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食品卫生监督工作遇到了严峻挑战.
    1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
    <span class="zze">Zhang Yumei SunXuebin Gao Xunian et al.</span>
    2000.
    [摘要](109)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31)
    摘要:
    13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总异黄酮的含量
    张玉梅 孙学斌 高旭年 崔洪斌
    2000(4).
    [摘要](1367) [HTML](0) [PDF 878.11 K](3980) [Cited by](31)
    摘要:
    为建立一种检测食物中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 ,以大豆中的活性成分金雀异黄素为标准品 ,在其紫外最大吸收峰 2 59nm处测定大孔吸附树脂法配合溶剂法提取制得的大豆异黄酮试样的含量 ,大豆异黄酮试样中总异黄酮的含量以金雀异黄素计算为 38.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86% ,相对标准偏差为 2 .6% ,方法简便 ,重现性好 ,可作为检测大豆异黄酮含量的一种手段。
    14  食品中污染物的中国国家标准及国际法典标准对比(一)化学污染物(综述)
    郑云雁
    2002(1).
    [摘要](1315) [HTML](0) [PDF 322.79 K](3833) [Cited by](31)
    摘要:
    世贸组织(WTO)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应用协定>(SPS协定)指出,其成员国应将本国食品安全标准与CAC制定的食品法典相协调.CAC制定的标准、准则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保证国际食品贸易的公平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它是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标尺.由于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协调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的形势越来越紧迫.CAC的污染物标准是由其分委员会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制定的,CCFAC 在制定污染物标准时以FAO/WHO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JECFA)提供的污染物评价资料为依据.CCFAC首先根据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程度及对贸易的影响程度列出JECFA的优先评价名单,JECFA根据污染物的毒理学资料、人群暴露量资料和各国的污染水平等,确定名单中污染物的摄入量限量,对有蓄积毒性的污染物制定出暂定可耐受的每周摄入量(PTWI)或暂定的每日最大耐受摄入量(PMTDI).CCFAC根据这些资料制定相关标准,并征求各国的意见,通过一定的程序(共8步)最终由CAC大会通过决定成为法典标准.CAC对污染物的规定与我国类似,在<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的通用标准>(Codex Stan 193)和一些产品标准中均涉及到有关污染物指标.目前CAC标准Codex Stan 193中设定了限量值的污染物有16种:铅、砷、镉、汞、铜、锡、铁、硒、硝酸盐、亚硝酸盐、氯乙烯单体、丙烯腈、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展青霉素、棕曲霉毒素.上述16种污染物对在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均有限量规定,但我国棕曲霉毒素只有检验方法,没有规定限量值.除此之外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中还有下列指标在法典标准中未作规定:铝、铬、氟、稀土、N-亚硝基化合物、多氯联苯、3-氯-1,2-丙二醇(3- MCPD)、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游离棉酚、组胺.
    15  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编译)
    李业鹏
    2001(4).
    [摘要](972) [HTML](0) [PDF 294.18 K](3593) [Cited by](30)
    摘要:
    本主要介绍美国食品安全系统的组成、各部门的责任、特点及美国的食品安全系统如何保证公众避免食品危害的侵袭。
    16  危险性评估与食品安全
    陈君石
    2003(1).
    [摘要](1755) [HTML](0) [PDF 161.16 K](4285) [Cited by](29)
    摘要:
    危险性评估与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性讯息交流共同构成危险性分析,FAO/WHO鼓励各国在食品卫生标准的制定中以危险性评估的结果作为基础,从而使标准能够协调一致和减少国际食品贸易争端。危险性评估由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摄入量评估和危险性特征描述四个步骤组成,对化学性危害的评估结果之一是提出每人允许摄入量(ADI或PTWI等,其结果适用于各地的各种人群),但对于致癌物则由于没有阈值,而只作用强度和人群危险度作为结果,近年来,国际上已开展致病微生物的危险性评估,即通过危险特征描述进行剂量-反应研究,估计能引起50%消费发生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微生物的摄入量,摄入量评估是每个国家制定标准中必需的,危险性评估工作在我国制定食品卫生标准中广泛使用,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则尚有相当差距。
    17  中国食品污染监测体系的研究
    王茂起 刘秀梅 王竹天
    2006(6).
    [摘要](1618) [HTML](0) [PDF 198.64 K](4349) [Cited by](29)
    摘要:
    目的 掌握我国食源性疾病流行及食品污染状况.方法 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覆盖16个省(市)、自治区的食品污染监测网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连续对29类食品中的36种化学污染物、10种食品添加剂、6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分析,对食源性疾病报告个案信息进行病因和病原的综合分析.结果 我国食品中砷、汞污染状况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铅、镉的污染突出,全国鲜奶和皮蛋铅含量平均值超过国家标准;水产品中软体类和猪肾的铅污染水平较高;我国成人,特别是2岁儿童膳食铅摄入量远远超过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耐受摄入量.7种添加剂存在过量添加问题,危险性评估结果表明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使用标准规定的限量是安全的.我国出口的天然发酵酱油中氯丙醇含量符合我国行业标准和欧盟标准,但国内个别地区市场的酱油氯丙醇污染水平较高.部分食品存在高毒农药(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违规使用的现象,茶叶污染菊酯类农药和有机氯类农药严重.国家食源性疾病监测网个案报告的资料分析表明,微生物性病原占46.4%,其次为化学物(占24.1%)和有毒动植物(14.7%).食源性疾病发生场所以公共餐饮单位、食堂为主.食源性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及阪崎肠杆菌)的监测分析发现,生肉类、水产类食品的病原菌分离率最高.在数百个沙门菌分离株中,20%以上对至少3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并发现了对8类15种抗生素耐药的鼠伤寒沙门菌株,其耐药谱与国外暴发流行的超级耐药鼠伤寒沙门菌DT104接近.结论 该研究为控制我国食品中主要化学性和微生物性危害的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为制修订食品卫生法规和标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18  HACCP国内外的应用管理现状(综述)
    樊永祥 李泰然 等
    2001(5).
    [摘要](1158) [HTML](0) [PDF 269.59 K](3630) [Cited by](27)
    摘要: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统,是以科学为基础,通过系统研究,确定具体的危害及其控制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HACCP是一个评估危害并建立控制系统的工具,其控制系统是着眼于预防而不同依靠终产品的检验来保证食品的安全。它是迄今人们发现的最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方法。
    19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饼店行业申办生产经营许可意见的复函
    2010, 22(1):30-30.
    [摘要](1012) [HTML](0) [PDF 112.39 K](3280) [Cited by](27)
    摘要:
    20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投稿须知
    2010, 22(1):0-0.
    [摘要](982) [HTML](0) [PDF 123.29 K](3358) [Cited by](27)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