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5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报告
    • 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及遗传特征情况研究

      2023, 35(6):801-806.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1

      摘要 (452) HTML (271) PDF 810.18 K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我国2020年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毒力因子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基于全基因序列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及重要耐药基因(mecA)和毒力基因。结果 224株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类抗菌药物的整体耐药率为87.9%(197/224),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2.6%(185/224)。多重耐药率为23.2%(52/224),多重耐药菌中ST398占比最高为26.9%(14/5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8.0%(18/224)。葡萄球菌肠毒素基因整体携带率为52.2%(117/224),其中sea的携带率最高为24.6%(55/224),携带肠毒素基因种类最多的ST型为ST1。共检测到31种ST型,其中ST7最多(12.9%,29/224),ST398次之(10.7%,24/224)。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编码基因(tsst-1)和杀白细胞素编码基因(lukF-PVlukS-PV)的携带率分别为6.3%(14/224)和4.5%(10/224)。结论 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和肠毒素携带率均较高,且检出了临床感染中重要的毒力基因,提示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潜在危害不容忽视。ST型与食品类别、耐药性和致病性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为了解我国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特征和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

      • 0+1
    • 基于Smote-KNN的小麦8种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气候分类模型研究

      2023, 35(6):807-812.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2

      摘要 (432) HTML (328) PDF 1.48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不同气候区域小麦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建立气候分类模型。方法 对来自12个省、自治区的887份小麦样本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雪腐镰刀菌烯醇、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T-2和HT-2共8种真菌毒素检测数据按样本采集地的气候类型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3类。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使用Borderline-SMOTE方法扩充以平衡数据集。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8种真菌毒素检测数据进行特征降维,选择降维后累计贡献率达97%的前二维特征作为小麦毒素数据特征。利用机器学习中的K最近邻(KNN)非线性分类器对上述数据特征进行分类研究,同时使用网格搜索算法对KNN模型参数进行调优。采用混淆矩阵、准确率、召回率和F1得分4个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并比较所构建模型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人工神经网络等常见分类模型在上述数据中的表现效果。结果 本文提出的Borderline-SMOTE、PCA与KNN相结合的分类模型对小麦8种真菌毒素共污染特征的气候分类准确率可达98.31%,且方法性能优于其他分类方法。结论 本文建立的分类模型能有效判别我国3种气候条件下小麦8种真菌毒素的共污染特征,可为分地区的真菌毒素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食品多项检测指标进行地区分类的方法。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8种多环芳烃联合暴露致大鼠肝脏毒性及BMDL推导

      2023, 35(6):813-819.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3

      摘要 (290) HTML (121) PDF 2.30 M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8种多环芳烃(PAH8)联合暴露的大鼠肝脏毒性,利用基准剂量法(BMD)获得PAH8致肝脏毒性的基准剂量95%置信区间下限值(BMDL)。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按照0、10、50、250和1 000 μg/kg·BW剂量的PAH8连续染毒30 d后处死大鼠,计算脏器系数,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测和油红O染色,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丙二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的水平及肝脏TG、TC含量。选择具有统计学意义、毒理学意义和剂量效应趋势的肝脏毒性数据,利用BMDS 3.2软件进行BMD分析,选择最佳拟合模型得到BMDL值。结果 1 000 μg/kg·BW剂量组大鼠肝脏系数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PAH8染毒后部分大鼠肝脏出现细胞水肿、炎性浸润、脂肪变性等病理改变。10~250 μg/kg·BW剂量组血清GSH-Px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但1 000 μg/kg·BW剂量组GSH-Px显著降低(P<0.001)。肝脏中TC含量呈现剂量效应趋势,1 000 μg/kg·BW剂量组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其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肝脏TC含量进行BMD分析,选择Hill模型得到PAH8致大鼠肝脏毒性的BMDL和BMD分别为47.61和213.52 μg/kg·BW。根据肝脏TC含量得到PAH8的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和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分别为250和1 000 μg/kg·BW。结论 PAH8联合暴露引起肝脏脂质异常蓄积,致大鼠肝脏毒性的BMDL为47.61 μg/kg·BW,低于相应的NOAEL/LOAEL值。

      • 0+1
      • 1+1
      • 2+1
      • 3+1
      • 4+1
    • 2020年绍兴市水产品污染与临床病例中副溶血性弧菌相关性分析

      2023, 35(6):820-827.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4

      摘要 (243) HTML (277) PDF 3.25 M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20年绍兴市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分离株和临床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表型和分子分型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绍兴地区检出的66株以甲鱼和螺类为主的水产品分离株和67株临床分离株,使用玻片凝集法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分离株对9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法对分离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66株水产品分离株分为9个血清群和35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O2:K28(18.18%,12/66);67株临床分离株分为4个血清群和10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O3:K6(47.76%,32/67)。水产品分离株对9种测试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临床分离株仅对氨苄西林耐药;水产品分离株对氨苄西林耐药率(19.70%,13/66)略高于临床分离株耐药率(11.94%,8/67),且存在2株多重耐药菌株。52株水产品分离株分为51种带型,50个带型簇;63株临床分离株分为32种PFGE带型,17个带型簇;115株水产品分离株和临床分离株分为83种带型,67个带型簇。结论 绍兴市以甲鱼和螺类为主的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复杂多样,临床分离株耐药情况较水产品分离株轻,水产品和临床分离株之间分子分型相似度较低,无交叉聚集现象,需进一步扩大水产品监测范围,更加准确地确定污染源,降低由水产品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0+1
      • 1+1
      • 2+1
    • 高胆碱饮食对小鼠血清氨基酸谱的影响

      2023, 35(6):828-835.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5

      摘要 (256) HTML (359) PDF 3.00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高胆碱饮食小鼠模型,探究高胆碱饮食对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只SPF级4周龄小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鼠粮及实验室饮用水,高胆碱饮食组小鼠给予3%胆碱水溶液代替日常饮用水,饲养8周后采集小鼠血清,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UPLC-MS/MS)定量检测血清氨基酸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判断高胆碱饮食组和对照组氨基酸组成相似性。结果 高胆碱饮食组与对照组相比,胱氨酸、丝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苯丙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脯氨酸、反式4-羟基脯氨酸和支链氨基酸水平显著升高,赖氨酸、瓜氨酸水平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链氨基酸中异亮氨酸水平由34.20±2.71升高至72.59±10.42 μmol/L;亮氨酸水平由68.59±4.06升高至113.04±14.64 μmol/L;缬氨酸水平由129.86±10.54升高至161.95±16.54 μmol/L。结论 高胆碱饮食引起小鼠血清氨基酸代谢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精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赖氨酸可作为高胆碱饮食引起氨基酸代谢异常的生物标志物。

      • 0+1
      • 1+1
      • 2+1
      • 3+1
      • 4+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实时荧光PCR鉴定婴幼儿配方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研究

      2023, 35(6):836-842.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6

      摘要 (469) HTML (147) PDF 1.01 M (15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确鉴定克罗诺杆菌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并对食品样品和人工污染样品进行克罗诺杆菌检验。方法 根据克罗诺杆菌DNA旋转酶B亚基(gyrB)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通过特异性试验、绝对灵敏度、相对灵敏性试验、抗干扰试验对所建立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采用人工污染样品增菌液进行方法灵敏度试验。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能够特异性扩增7种克罗诺杆菌,但对与其亲缘关系较近的其他肠杆菌及食品中较为常见的其他致病菌均无扩增,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采用阪崎克罗诺杆菌验证绝对灵敏度达1~10 pg,相对灵敏度可以达到103 CFU/mL。在基因组水平和培养物水平均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人工污染样品在36 ℃增菌24 h后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0 CFU/mL。结论 本研究所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对婴幼儿配方食品样品中的克罗诺杆菌的检测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和稳定的特点,可以为传统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克罗诺杆菌的检验提供技术参考。

      • 0+1
      • 1+1
    • 九种核酸提取裂解剂对PCR扩增效率影响研究

      2023, 35(6):843-848.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7

      摘要 (195) HTML (255) PDF 579.41 K (1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6种化学试剂型和3种酶型菌体裂解剂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体系中的最大允许终浓度和不同浓度IGEPAL CA-630裂解不同种属菌株的差异。方法 配制6种化学试剂型(IGEPAL CA-630、CTAB、SDS 、EDTA、异硫氰酸胍和NaOH)和3种酶型(溶菌酶、溶葡球菌酶和蛋白酶K)及多个不同稀释度的裂解液,添加于荧光定量PCR体系中,分析比较Ct值差异。用IGEPAL CA-630溶液(浓度为1%和0.1%,TE为溶剂)、TE和去离子水分别裂解嗜热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经荧光定量PCR扩增,比较Ct值的差异。结果 在PCR体系中,IGEPAL CA-630、CTAB、SDS、EDTA异硫氰酸胍和NaOH的最大允许终浓度分别为0.800‰、0.256‰、0.012 8‰、0.8 mmol/L、0.012 8 mol/L和0.64 mmol/L,溶菌酶、溶葡球菌酶和蛋白酶K的最大允许浓度分别为0.512、1.28和0.512 μg/mL。IGEPAL CA-630裂解嗜热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实验中,TE溶液、0.1%和1% IGEPAL CA-630的Ct值依次减小,TE溶液和去离子水的Ct值没有明显差异;去离子水、TE溶液、0.1%和1% IGEPAL CA-630裂解大肠埃希菌的Ct值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通过探究,明确了上述9种常见裂解剂不影响PCR扩增的最大浓度,且适当提高IGEPAL CA-630浓度可以增强提取革兰氏阳性菌DNA作用。

    • >调查研究
    • 2015—2021年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调查分析

      2023, 35(6):849-853.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8

      摘要 (336) HTML (185) PDF 692.40 K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状况,为有关部门制定针对性强的、有效的禁限用农药监管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21年,在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采集市售蔬菜,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残留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2763—2021)中规定的限量值来判定。结果 共采集市售蔬菜样本1 721份,监测禁限用农药20种,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及有机氯类农药,20种禁限用农药的总检出率为9.24%(159/1 721),总超标率为5.35%(92/1 721)。在20种禁限用农药中,除丁硫克百威、灭多威、涕灭威、氯唑磷未检出外,其他16种农药均有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久效磷,为4.64%(21/453)。超标率最高的是乐果,为2.50%(24/959)。叶菜类蔬菜中禁限用农药检出率和超标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2.11%(77/636)和8.18%(52/636)。结论 内蒙古地区市售蔬菜检出多种禁限用农药,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禁限用农药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0+1
    • 河南省饮用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调查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2023, 35(6):854-859. DOI: 10.13590/j.cjfh.2023.06.009

      摘要 (312) HTML (137) PDF 671.12 K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饮用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TCs)残留情况,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从河南省采集自来水水样,通过固相萃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水样中TCs残留,采用风险计算模型评估健康风险,将各污染物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分别简单相加,不考虑污染物间相互作用影响,得出多种抗生素的总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结果 不同水源类型水中均未检出差向土霉素、氯四环素,而其余9种TCs则均有检出,检出率在0~100.0%范围内,浓度在ND~3.23 ng/L;不同水源类型水中均未检出差向土霉素、氯四环素;强力霉素、金霉素在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中均有检出,地美环素、甲烯土霉素仅在出厂水中的水库、地下水中未检出,在其他水源中均有检出;四环素、土霉素仅在水源水、出厂水及末梢水中的水库水中未检出,而在其他水源类型中均有检出,米诺环素仅水源水和末梢水中的江河水中检出;河南省平水期仅检出金霉素、强力霉素、甲烯土霉素,主要污染物有强力霉素;枯水期检出差向土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土霉素、米诺环素、甲烯土霉素、氯四环素,主要污染物为差向土霉素和土霉素;河南省水源水TCs浓度ND~3.21 ng/L、出厂水ND~1.66 ng/L、末梢水ND~1.16 ng/L;枯水期及平水期水源水、出厂及末梢水样TCs饮水途径非致癌风险3.40×10-7~3.28×10-6,远小于1;总致癌风险1.30×10-7~1.43×10-6,远小于10-4,在可接受范围,且饮用水健康风险具有成人高于儿童的特点。结论 河南省饮用水存在TCs污染问题,主要污染物有强力霉素、差向土霉素和土霉素,且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 河北省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 35(6):860-864.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0

      摘要 (530) HTML (245) PDF 560.16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北省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指导河北省中小学生饮料合理消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省抽取3 259名中小学生,使用食物频率表对其过去1个月饮料消费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河北省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率为66.62%(2 171/3 259),最常见消费的饮料依次为:植物蛋白饮料(28.60%)、碳酸饮料(24.70%)、非100%果蔬汁(24.09%)。小学生植物蛋白饮料、非100%果蔬汁饮料、碳酸饮料、含乳饮料消费率均高于中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学生茶饮料消费率高于小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地区、学段、母亲文化程度对中小学生饮料消费率有影响(P<0.05)。结论 河北省中小学生饮料消费普遍,应开展针对性宣教,促使其科学消费。

    • >风险评估
    • 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风险评估范式研究

      2023, 35(6):865-871.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1

      摘要 (293) HTML (312) PDF 588.35 K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食品接触材料中包括寡聚物在内的非有意添加物的风险评估,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有关寡聚物的文献和风险评估报告,系统分析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来源和风险评估方法,并选择1,2,3,4-四氢萘-2,6-二甲酸二甲酯和Cyclo-di-BADGE等寡聚物为案例,介绍寡聚物的风险评估步骤和方法,从而为我国食品接触材料中寡聚物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提供方法学支持。

    • 我国食品用消毒剂风险评估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2023, 35(6):872-877.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2

      摘要 (278) HTML (296) PDF 818.66 K (1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禽屠宰加工用过氧乙酸消毒剂为模式物,建立食品用消毒剂的安全性评估方法。方法 参考国际组织关于食品用消毒剂的风险评估方法,综合考虑消毒剂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消毒效果和耐药性,建立适用于我国的食品用消毒剂风险评估方法。使用建立的评估方法,对用于禽屠宰环节胴体消毒的过氧乙酸消毒剂进行安全性评估。结果 过氧乙酸消毒剂在设定使用情形下,其成分过氧乙酸、乙酸、过氧化氢、羟基乙叉二膦酸以及消毒副产物和反应产物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无需优先关注。对比现有资料,未发现使用过氧乙酸消毒剂会导致杀菌剂消毒效果下降和/或与细菌出现抗微生物耐药有关。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我国食品用消毒剂风险评估方法,可为后续开展食品用消毒剂新品种安全性评估提供方法学基础。

      • 0+1
      • 1+1
    • 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摄入含量及其风险评估

      2023, 35(6):878-883.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3

      摘要 (347) HTML (170) PDF 579.66 K (1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含量水平,评估河南省居民通过膳食摄入铜的情况及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4—2021年河南省各类食品中铜含量数据和2012年河南省居民食物消费状况监测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半概率评估)法计算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的摄入含量,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全人群膳食中铜的平均摄入量为1.75 mg/d,高食物消费人群(P97.5)摄入量为3.51 mg/d。全人群共有0.21%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小于估计平均需要量(EAR),1.16%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介于EAR和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之间,98.10%的人群通过膳食摄入铜的量介于RN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之间,仅有0.53%的人群膳食中铜的摄入量超过UL。对膳食中铜的摄入贡献率较高的食物包括谷类(24.51%~40.50%)、蔬菜(15.88%~30.98%)、水果(4.14%~7.72%)、饮用水(4.70%~6.91%)。结论 河南省居民膳食中铜的平均摄入量整体处于适宜水平,对人群健康造成的风险较小,处于可接受水平。2~3岁组铜摄入量小于EAR和超过UL的比例相对较高,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应重点关注。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2017—2022年已备案国产保健食品信息统计分析与思考

      2023, 35(6):884-891.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4

      摘要 (250) HTML (375) PDF 1.64 M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2017年7月至2022年4月已备案的国产保健食品进行统计分析,为生产企业的保健食品研发及备案工作提供参考,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公布的保健食品备案信息9 835件,分别从备案数量、备案地区、剂型、产品类型、保健功能及原料配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 我国保健食品备案数量从2017年开始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备案地区分布较不均衡;从剂型上看,片剂占50%以上,胶囊类产品约占30%;8 950件营养素补充剂中,补充单一营养素的产品最多,占43.7%(3 911/8 950)。已有885件功能性保健食品完成备案,以螺旋藻为原料的产品备案数量较少,其他四种原料备案产品数量均在150种以上。结论 国产保健食品备案工作开展以来,已备案产品数量已达近万件。建议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现有法规,以保证我国保健食品的备案工作平稳、快速推进。生产企业应根据人们的健康需求及相关法规,做好配方研发及产品备案工作,在为企业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助力。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建设的问题与策略探讨

      2023, 35(6):892-895.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5

      摘要 (286) HTML (165) PDF 489.04 K (15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队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本文从卫生系统视角对食品安全与营养相关工作的专/兼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进行分析,为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统计描述、问卷调查、专家咨询等方法,对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人才建设的策略建议。结果 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面临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技术能力不强,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紧缺、人才管理制度机制粗放等问题,建议坚持服务需求和问题导向,聚焦主要职责任务分类施策;以学科为抓手,建设食品安全与营养领域人才高地;完善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能力;创新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结论 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为食品安全提供人才保障。

    • 2021年欧盟对华食品风险预警分析研究

      2023, 35(6):896-902.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6

      摘要 (430) HTML (329) PDF 1.95 M (15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文根据2019—2021年欧盟食品和饲料类快速预警系统(RASFF)向公众通报我国输欧食品安全情况,分析欧盟在食品领域的关注点,总结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方法 汇总2019—2021年欧盟RASFF对华通报情况,从通报类型、通报国家、产品类型、危害类型、通报类型与危害类型相关性分析等5个分析维度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结果 2021年欧盟RASFF对华食品通报158例,占对华通报的50.16%。被通报占比较高的三类产品为:水果和蔬菜(29例)、鱼及其制品(16例)、草药和香料(16例);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及香精、工业污染物、霉菌毒素等四类危害类型占比较高。我国部分食品类别存在环氧乙烷超标问题,但我国有关食品中环氧乙烷和2-氯乙醇暴露情况的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尚未建立食品中检测方法及限量的国家标准。边境拒绝类型的通报中,农药残留(20例)、霉菌毒素(5例)、致病微生物(4例)等危害因素占比较高。结论 本文总结欧盟RASFF通报我国输欧食品安全情况,以期减少类似情况发生,为我国市场监管部门和出口食品企业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应用营养
    • 我国方便面消费人群膳食钠摄入水平分析

      2023, 35(6):903-908.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7

      摘要 (196) HTML (224) PDF 1.04 M (1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方便面消费人群膳食钠摄入水平,评估不同情景下降低方便面中的钠含量对方便面消费人群钠摄入水平的影响。方法 应用方便面以及其他食品中钠含量专项监测数据,结合2017—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中各类食品个体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模型方法,评估方便面消费人群每日膳食钠的摄入水平和分布情况,以及不同食品对膳食钠摄入的贡献。情景假设四种:方便面中的钠含量降低10%、降低20%,食用1/2方便面调料包、食用1/3方便面调料包。结果 本研究采集的方便面样品中钠含量平均值为2 129.30 mg/100 g,方便面消费人群膳食钠平均摄入量为5 462.68 mg/d,所有年龄组人群膳食钠平均摄入量均超过WHO推荐值(2 000 mg/d),约98.53%的方便面消费人群膳食钠平均摄入量超过相应年龄段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调味品是方便面消费人群膳食钠摄入的主要来源,方便面的贡献率约为12.69%。食用1/3调料包时,可使方便面消费人群总钠摄入降低6.74%。结论 我国方便面消费人群钠摄入量处于较高水平,通过降低方便面中钠含量或减少调料包食用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群钠摄入水平。本研究为国内方便面行业开展减盐(减钠)行动提供科学数据参考。

      • 0+1
      • 1+1
    • 2017—2020年中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状况

      2023, 35(6):909-914.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8

      摘要 (300) HTML (214) PDF 570.64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7—2020年中国23省(自治区、直辖市)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水平和状况。方法 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于2017—2020年开展的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本研究选取参与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的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称重记账法获得家庭烹调油消费量和个人人日数,结合家庭成员能量摄入比分配到个人,并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成年人烹调油的推荐摄入量25~30 g/d进行评价。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中脂肪酸含量,结合个人不同烹调油的消费量,计算个人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含量。结果 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的平均消费量为36.23 g/d,其中植物油为33.99 g/d,动物油为2.17 g/d,混合油为0.08 g/d(动植物混合油)。研究人群烹调油消费量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地、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地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量超过推荐摄入量范围最高值30 g/d的个体比例为50.72%;菜籽油、花生油和芝麻油是消费率最高的三种烹调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豆油是消费量最高的三种烹调油;经烹调油摄入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结论 我国18~59岁成年居民烹调油的消费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烹调油消费过多,需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措施来降低烹调油的消费量。

      • 0+1
    • >食源性疾病
    • 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2023, 35(6):915-921. DOI: 10.13590/j.cjfh.2023.06.019

      摘要 (239) HTML (281) PDF 1.24 M (1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共报告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 421起,发病31 078例,死亡64例,分别占总数的3.94%(1 421/36 037)、11.33%(31 078/274 304)和4.35%(64/1 472),病死率为0.21%,平均每起事件发病22例,总体呈上升趋势;报告事件数前5位的省份为云南、江苏、湖南、四川、安徽,共报告728起,占51.23%(728/1 421;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第二、第三季度;致病因子方面,引起事件数、发病人数最多的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等致病微生物,引起死亡人数最多的是甲醇,其次是含乌头碱类植物、毒蕈毒素(毒蘑菇)和有毒野生蜂蜜。肉类食品(畜肉、禽肉)和甲壳类、软体类、鱼等水产品为主要原因食品。结论 针对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的高发地区、高发季节、主要致病因子和原因食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有效防控我国农村宴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

      • 0+1
      • 1+1
      • 2+1
    • 2012—2020年杭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流行病学分析

      2023, 35(6):922-927.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0

      摘要 (213) HTML (159) PDF 861.71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杭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0年在杭州市60家食源性疾病监测医院就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分析。结果 2012—2020年杭州市共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54 479例,以5~10月较为集中,占总报告病例数的67.83%(36 954/54 479);26~35岁和≤5岁年龄组为高发病年龄组,分别占21.78%(11 865/54 479)和17.08%(9 307/54 479);病例职业以农民最多,其次为干部职员和托幼儿童。采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生物标本41 905份,共检出病原体3 380株,其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8.77%(734/8 370),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2.68%(1 097/40 914)、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39%(527/22 012)、沙门菌2.38%(978/41 052)、志贺菌0.11%(44/41 046)。诺如病毒的检出高峰为3月和11月,副溶血性弧菌为8月。结论 杭州市食源性疾病病例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人群分布特征,应加强对食源性病原体的监测和可疑食物暴露调查,为开展有效防控提供技术支持。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2010—2020年中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监测资料分析

      2023, 35(6):928-933.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1

      摘要 (312) HTML (242) PDF 1.23 M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0—2020年全国有毒野果中毒事件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0—2020年“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收集的有毒野果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20年全国共收到有毒野果中毒事件报告399起,发病1 585人,死亡7人,病死率为0.44%。第二季度高发,其中,5月份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50.63%(202/399)和42.08%(667/1 585);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报告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94.49%(377/399)和94.26%(1 494/1 585);其中贵州省、云南省和四川省三省报告的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72.18%(288/399)和62.65%(993/1 585);家庭共报告132起,发病439人,死亡6人,占比分别为33.08%、27.70%和85.71%;马桑果引起的事件数占比最高,达59.15%(236/399),其次为铁树果和麻风果;误采误食是引发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占98.75%(394/399);每起事件发病人数少于30人的占比为99.25%(396/399)。结论 有毒野果中毒事件问题突出,基层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监测能力和救治能力有待提高,需在高发季节加强对高发地区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科普宣教工作。

      • 0+1
      • 1+1
    • 2014—2021年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特征分析

      2023, 35(6):934-939.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2

      摘要 (470) HTML (282) PDF 1.10 M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防控学校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21年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网报告的山东省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监测数据,对发病时间、发病地区、致病因子、原因食品、引发因素等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共报告学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425起,累计发病5 147例,平均每年643例,住院653例,死亡0例。83.1%(353/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致病因子,22.4%(95/425)的暴发事件未确定原因食品。微生物因素引起的暴发事件数最多,占已知病因暴发事件的76.4%(55/72)。蜡样芽胞杆菌和沙门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占微生物暴发事件的25.5%(14/55)和21.8%(12/55)。最常见的原因食品为混合食品(18.1%,77/425)、多种食品(15.3%,65/425)、肉与肉制品(13.7%,58/425)和粮食制品(8.9%,38/425);9月是高发月份;引发因素以多因素居多,其次为加工不当、储存不当及误食误用。结论 学校和食品安全管理相关部门应定期开展对食堂从业人员的培训和对学生的食品安全教育,每餐食品严格留样,各部门加强协作,提高事件查明率。

      • 0+1
      • 1+1
    • 2006—2021年温州地区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3, 35(6):940-945.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3

      摘要 (375) HTML (187) PDF 1.03 M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温州地区沙门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沙门菌感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沙门菌进行鉴定确认和血清学分型,并对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2006—2021年在温州地区42 300份食源性疾病腹泻患者中,共分离出沙门菌1 232株,总分离率为2.91%,共鉴定出90个血清型(14个血清群),其中菌群以O:4(B)、O:9(D1)、O:3,10(E1)、O:8(C2-C3)、O:7(C1)为主;血清型以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伦敦沙门菌和德尔卑沙门菌为主;18~60岁、61岁以上和小于2岁婴幼儿是感染的主要人群;春、夏、秋季易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5~11月是食源性沙门菌检出的高峰期。结论 温州地区沙门菌感染在季节分布、人群分布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应该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 0+1
    • 2011—2021年贵州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2023, 35(6):946-949.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4

      摘要 (416) HTML (233) PDF 560.65 K (1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贵州省2011—2021年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2011—2021年上报至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1—2021年共报告毒蘑菇中毒1 527起,中毒5 312人,死亡95人,病死率1.79%;2020年报告起数最多;第二、三季度高发;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报告死亡事件55起。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贵州省报告最多、引起死亡最多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家庭,应加强有效的宣传教育,降低贵州省毒蘑菇中毒的发生率。

    • >综述
    • 养殖淡水鱼源ST283型B群链球菌引发食物相关侵袭性疾病风险及防控

      2023, 35(6):950-956.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5

      摘要 (357) HTML (284) PDF 653.00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B群链球菌存在于多种动物中,是能感染人类的一种重要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孕产妇及新生儿多种侵袭性疾病。ST283是近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养殖淡水鱼中出现的一种B群链球菌型别,由于其可引起人类食物相关侵袭性疾病而受到广泛关注。我国作为淡水鱼养殖和食用大国,虽内陆尚无相关病例报道,仍需引起重视。本文就各国现有资料对ST283型B群链球菌进行阐述,为我国制定B群链球菌监测及评估标准提供参考。

    • 市场监管(卫生健康部分)信息化工程研究进展与设想

      2023, 35(6):957-960.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6

      摘要 (273) HTML (90) PDF 486.14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赋能智慧监管是当今新时代实现监管信息化,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介绍市场监管(卫生健康部分)信息化工程的发展历程、建设思路;对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针对网络和数据安全、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数字技术赋能监管服务等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通过研究力求对项目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使工程项目发挥实效,逐步实现监管现代化能力建设,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

    • 非热杀菌新技术在保持食品品质方面的应用趋势

      2023, 35(6):961-966.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7

      摘要 (374) HTML (339) PDF 1.35 M (15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杀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本文主要介绍目前应用较广泛的4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即高密度二氧化碳杀菌、电子束辐照杀菌、脉冲强光杀菌、声动力杀菌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新型杀菌技术与传统杀菌相比能更好地保持食品的色泽、风味及营养物质,且更加节能、安全、经济,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将为不同种类食品选择最适合的杀菌技术及保持食品品质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研究进展

      2023, 35(6):967-974. DOI: 10.13590/j.cjfh.2023.06.028

      摘要 (259) HTML (194) PDF 679.92 K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菌毒素早已被证实是一类对人类极其有害的物质,食用植物油中含有的多种真菌毒素可致癌、致突变,对人体产生遗传毒性。本文就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限量标准、污染现状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0+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