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1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营养毒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9, 31(6):505-509.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1

      摘要 (563) HTML (0) PDF 2.62 M (1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营养毒理学是营养学与毒理学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主要研究营养素过量对人体的不良作用及其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的制定、营养素对毒物毒性及其代谢过程的影响、膳食来源的有毒有害物质对营养素代谢和营养过程的影响以及营养素/食物(成分)的风险-收益评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经过30多年的发展,营养毒理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转cry2A*基因大米T2A-1慢性毒性试验研究

      2019, 31(6):510-516.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2

      摘要 (926) HTML (0) PDF 6.25 M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掺入饲料的方式连续给予SD大鼠转cry2A*基因大米T2A-1 52周,为其食用安全性提供基础毒理学数据。方法 144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三个组,每组雌雄各半。根据大米营养成分测定结果,将T2A-1大米及其亲本明恢63大米均按最大比例掺入饲料中,成长期和维持期分别为60.75%、66.75%,同时设置AIN-93配方饲料组作为营养对照。连续喂饲52周;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一般状况、体质量、摄食量等,并开展血液、血生化、尿液常规检测;试验结束时处死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等。结果 转基因和亲本大米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近。52周试验周期中,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均良好,死亡率和肿瘤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转基因组比较,转基因组大鼠体质量、进食量、食物利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血生化、尿液检测未发现有毒理学意义的改变;各组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有意义的病理学改变。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转cry2A*基因大米连续喂饲SD大鼠52周,未发现其对实验动物产生不良的影响。

    • >研究报告
    • 辣木多糖提取物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保护效果

      2019, 31(6):517-521.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3

      摘要 (843) HTML (0) PDF 9.12 M (1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评价模型,研究辣木多糖提取物预防NAFLD的功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低、中、高剂量组。各剂量组予以辣木多糖提取物水溶液灌胃(10 ml/kg BW),阴性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以同等体积纯水灌胃,每日一次,直至第90天。试验结束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坏死因子-α(TNF-α)。对所有的肝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剂量组与模型对照组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剂量组大鼠血清中抗氧化、抗炎指标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各指标含量趋向于阴性对照组的含量,血脂指标高剂量组大鼠LDL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镜下发现,各剂量组肝细胞虽有一定程度损伤,但病变种类较模型对照组少,且程度轻,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随着剂量的升高而减轻。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辣木多糖提取物可改善NAFLD的脂质代谢紊乱、降低大鼠血脂水平、对抗氧自由基的攻击、改善炎症反应,保护肝脏。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抗炎途径而实现的。

    • 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

      2019, 31(6):522-527.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4

      摘要 (573) HTML (0) PDF 11.78 M (18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肇庆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基因组特征、毒力岛的携带情况及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肇庆市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组装好的contings/Scaffolds上传至在线分析平台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Rast和VFanalyzer进行基因组注释与毒力因子基因鉴定,并应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wg-SNPs)方法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获取的25株国内外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基因组大小为2.82~3.04 Mb,CG含量为37.9%~38.1%,可分为6个ST型(ST1、ST3、ST8、ST59、ST87、ST101),分属于6个克隆复合群(CC1、CC3、CC8、CC59、CC87、CC101)。其中,ST3型菌株均携带LIPI-3毒力岛基因,ST87型菌株均携带完整LIPI-4毒力岛基因。wg-SNPs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可分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ST3型菌株位于进化树的根部,与其他ST型菌株进化上存在差异。结论 肇庆市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以高毒力的ST87型和ST3型为流行型,并发现一株同时携带LIPI-1~LIPI-4毒力岛的ST87型菌株,应加强对此类菌株的监测,警惕高毒力菌株在肇庆市引起感染性暴发的风险。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饮料中11种磷酸酯类增塑剂含量

      2019, 31(6):528-532.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5

      摘要 (883) HTML (0) PDF 7.30 M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测定饮料中11种磷酸酯类增塑剂含量的检测方法。方法 饮料样品用乙腈液液萃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进行固相基质分散净化,C18色谱柱(2.1 mm×100 mm,2.5 μm)分离,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进行多反应监测。结果 11种目标物的定量限在2.5~50 μg/L之间,加标浓度范围下,平均回收率在82.4%~113.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8%~17.6%之间。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准确度高,可用于饮料中磷酸酯类增塑剂的风险监测。

    • 大体积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43种半挥发性有机物

      2019, 31(6):533-539.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6

      摘要 (574) HTML (0) PDF 8.96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大体积全自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E-GC-MS)法同时测定饮用水中43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方法 1.0 L饮用水样品经HLB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后,分别以2 ml乙酸乙酯、4 ml二氯甲烷洗脱,洗脱液氮吹浓缩至0.5 ml,用乙酸乙酯定容至1.0 ml,经HP-5 ms UI超高惰性毛细管柱(30 m×250 μm, 0.25 μm)分离,采用GC-MS的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分析,以保留时间和特征离子定性,内标法定量。结果43种SVOCs均得到有效分离,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5,方法检出限为0.000 13~0.008 2 μg/L,定量限为0.000 42~0.027 μg/L,平均回收率为70.0%~138%,精密度为0.3%~12.1%。应用该方法测定16份不同水质样品,结果共检出六氯苯、五氯硝基苯和萘等10种SVOCs。结论 本方法灵敏、高效,适用于饮用水中多种SVOCs的同时检测,可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

    • 双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

      2019, 31(6):540-544.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7

      摘要 (606) HTML (0) PDF 8.54 M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检测棘鳞蛇鲭(Ruvettus pretiosus, RP)和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LF)两种油鱼的双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方法 基于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对方法进行灵敏度、特异性和重复性分析,建立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结果 模板量在8.4×105~8.4×100 copies/μl范围内,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18x+41.0(R2=0.998 8)和y=-3.37x+44.5(R2=0.998 6),方法组内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29%~0.84%。其中,检测棘鳞蛇鲭的组内RSD为0.29%~0.84%,检测异鳞蛇鲭的组内RSD为0.29%~0.62%。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6.8 copies/反应,并且从随机购买的50份鳕鱼样品中鉴定出油鱼成分棘鳞蛇鲭。结论 本试验建立的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能够特异性地鉴定出棘鳞蛇鲭和异鳞蛇鲭,具有实际应用潜力。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浅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强制性食品召回制度

      2019, 31(6):545-550.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8

      摘要 (701) HTML (0) PDF 9.35 M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制性食品召回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提高政府执政水平、构筑食品安全最后一道防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本研究从我国强制性食品召回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分析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强制性食品召回制度的立法背景、法律基础和召回程序,进而总结出FDA强制性食品召回的主要特点,最后在明确其实施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强制性食品召回体系的具体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调查研究
    • 厦门市乳母膳食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调查

      2019, 31(6):551-554. DOI: 10.13590/j.cjfh.2019.06.009

      摘要 (514) HTML (0) PDF 6.41 M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评价厦门市乳母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调查厦门市200例乳母产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第90天的饮食状况。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计算营养素的摄入量,并用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DRIs)进行评价。结果 厦门市乳母动物性食物(奶及奶制品除外)摄入偏高,豆及豆制品、薯类、蔬菜摄入偏低;产后第2天、第7天、第30天、第90天能量平均摄入量分别为2 146.7、2 261.2、2 304.7、2 252.9 kcal,乳母蛋白质平均摄入量分别为113.5、129.1、126.3、112.5 g,脂肪的供能比分别达到32.7%、35.4%、36.9%、41.1%,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分别达到45.4%、41.7%、40.9%、38.7%;乳母膳食纤维、钙、碘、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营养素推荐摄入量。结论 乳母膳食结构不合理,部分营养素摄入不足,应适当调整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 我国市售饮料与包装接触面积/体积比调查

      2019, 31(6):555-558.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0

      摘要 (862) HTML (0) PDF 5.66 M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饮料包装材料使用情况,研究构建饮料不同类型接触材料的接触面积/体积比(S/V)参数。方法 采集市场销售的不同包装、不同类型的饮料,采用直接测量法或3D面积测量仪计算不同类型饮料的接触面积,结合不同类型饮料的规格,计算S/V。结果 共采集214种不同类型、不同食品接触材料的饮料。72.0%(154/214)的饮料主体接触材料为单一材质,28.0%(60/214)的饮料接触材料为纸(涂层)和马口铁(涂层)等复合材质。不同类型饮料的接触材料S/V的平均值为11.29 dm2/kg,范围为4.26~64.32 dm2/kg。85.0%(182/214)的饮料接触材料的S/V≥6 dm2/kg,73.4%(157/214)介于≥6~12 dm2/kg之间。结论 我国市售大部分饮料的平均S/V大于欧盟评估时采用的6 dm2/kg,利用调查研究获得的参数将会降低食品接触材料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

    • 预包装食品营养强化标签标识现状调查

      2019, 31(6):559-565.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1

      摘要 (701) HTML (0) PDF 16.47 M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市售预包装食品营养强化标签标识现状,为我国食品营养强化相关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从GB 14880—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允许强化的食品类别中选取11类常见食品,随机采集市售预包装食品标签样品3 760份,分析每类食品中强化的营养素种类及其强化比例。结果 3 760份调查样品中共有489份样品进行了营养强化,总体强化率为13.0%,不同类别食品的营养强化情况差异较大,其中乳及乳制品、饮料类和粮食及粮食制品强化比例较高,分别为39.7%(160/403)、15.0%(151/1 006)和14.0%(76/542),110份调制乳粉样品全部进行了营养强化,远高于其他类别食品,而冷冻饮品、果泥、豆浆、胶基糖果、大米制品、杂粮粉及其制品等类别共计411份样品均未进行营养强化。从强化的营养素种类看,维生素A、D、E、B族以及钙、铁、锌等我国居民较缺乏的营养素在各类食品中的强化比例相对较高,磷、γ-亚麻酸、乳铁蛋白、酪蛋白磷酸肽等在各类食品中的强化比例较低。结论 我国市售预包装食品总体营养强化比例不容乐观,建议相关标准修订过程中应结合市场产品现状,对可强化的食品类别、允许添加的营养素种类等进行系统评估分析,以切实提高居民微量营养素摄入,并丰富市场产品和促进产业创新。

    • 云南省临沧市茶叶放射性水平调查与分析

      2019, 31(6):566-569.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2

      摘要 (639) HTML (0) PDF 6.07 M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云南省临沧市茶叶的放射性水平,评估对公众健康的影响,为茶叶放射性水平分布积累基线数据。方法 2014—2015年,采用生物样品中放射性核素的γ能谱分析方法监测28份成品茶叶和15份鲜茶叶的232Th、226Ra、40K和137Cs放射性水平。结果 普洱茶的天然放射性核素232Th、226Ra、40K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放射性水平均最低[(0.95±0.99)、(1.17±0.78)、(571.33±9.10)、<0.001 Bq/kg(鲜重)]。鲜茶叶放射性核素232Th、226Ra、40K和137Cs放射性水平呈现出季节性特点,秋季[(0.72±0.12)、(1.07±0.22)、(161.16±13.35)、(0.12±0.06) Bq/kg(鲜重)]高于春季[(0.52±0.11)、(0.73±0.17)、(133.35±30.74)、(0.09±0.05) Bq/kg(鲜重)]。结论 成品茶叶和鲜茶叶的238U放射性水平均低于探测下限。茶叶中天然放射性核素232Th、226Ra、40K和人工放射性核素137Cs的放射性水平均在国家标准限值内。

    • >风险监测
    • 2018年广州市水产品中创伤弧菌和河弧菌检测分析

      2019, 31(6):570-573.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3

      摘要 (665) HTML (0) PDF 8.54 M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为期一年的监测中广州市水产品创伤弧菌和河弧菌污染水平、菌株携带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情况。方法 对广州市水产品中创伤弧菌和河弧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鉴定和肠道细菌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结果 创伤弧菌阳性率为10.4%(31/298),河弧菌为5.0%(15/298);用PCR法检测创伤弧菌毒力溶血素基因vvhA全部阳性,vcgC/E和16S rRNA A/B分型结果显示,共有CB型、EA型和CA型3种基因型别。河弧菌毒力相关基因vfh、toxR全部阳性,hupO携带率为60.0%(9/15)、vfp携带率为80.0%(12/15);Eric-PCR扩增出8~14条100~2 000 bp之间的条带,将15株河弧菌在相似系数为0.8处分为5个群11个类型。结论 广州市水产品中创伤弧菌和河弧菌污染情况较严重,大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基因,Eric-PCR结果显示15株河弧菌在亲缘关系上具有相关性,应加强防控。

    •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状况分析

      2019, 31(6):574-576.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4

      摘要 (619) HTML (0) PDF 4.71 M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13个地区的餐饮店、零售店和批发市场采集生食动物性水产品,共计2 980份,对样品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检测。结果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14.7%(437/2 980),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为2.9%(83/2 909);创伤弧菌检出率为3.5%(104/2 980)。采样于批发市场的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和创伤弧菌检出率均高于餐饮店和零售店。第三季度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污染水平>100 MPN/g的样品比例和创伤弧菌检出率最高。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原产地污染,储存不当及加工过程交叉污染。结论 生食动物性水产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的污染,其健康风险应引起关注,本次污染状况分析可为标准制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 >风险评估
    • 煎炸油中多环芳烃污染情况及其健康风险评估

      2019, 31(6):577-581.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5

      摘要 (914) HTML (0) PDF 9.57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煎炸油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水平,并评估其对人群造成的健康风险。方法 利用2015年和2017年PAHs专项监测中158份煎炸油样品的8种PAHs污染水平数据,以及其中76份样品14种PAHs污染水平数据,结合我国普通人群植物油消费量,采用暴露情景假设的方法,计算膳食暴露量和暴露限值(MOE),评估其健康风险。结果 煎炸油样品中14种PAHs化合物的检出率范围为0.0%~100.0%,其中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83.5%(132/158)。二苯并(a,h)蒽污染水平最高,均值为3.33 μg/kg,其次分别为苯并(a)蒽、艹屈、苯并(a)芘,均值分别为2.25、2.21、1.91 μg/kg。艹屈 是14种PAHs中最主要的化合物,占14种PAHs的比例为18.6%。经煎炸油摄入的苯并(a)芘、苯并(a)芘+艹屈 、苯并(a)芘+艹屈 +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a)芘+艹屈 +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二苯并(a,h)蒽+苯并(g,h,i)芘+茚并(1,2,3-cd)芘的平均暴露量分别为0.99、2.13、4.36、7.90 ng/kg BW,其MOE值分别为70 707、79 812、77 982、62 025,均远大于10 000。结论 基于当前监测的煎炸油中PAHs污染水平,我国普通人群经煎炸油摄入PAHs的健康风险在极端暴露的情况下较低。

    •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跟踪评价结果分析

      2019, 31(6):582-587.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6

      摘要 (689) HTML (0) PDF 10.02 M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GB 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跟踪评价意见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修订标准的建议。方法 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收集各界对GB 2760—2014发布实施后的意见和建议,并对意见和建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标准修订的建议。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2016—2018年521家单位或个人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反馈的有关GB 2760—2014的574条意见和建议,按照标准的章节顺序号对意见进行合并归类,显示意见主要集中在标准附录A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和附录E食品分类系统,分析了每类意见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标准修订的建议。结论 GB 2760—2014正在修订中,修订过程中根据跟踪评价反映的合理意见,将对部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以及食品分类系统做出相应修改。

    • >食源性疾病
    • 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2019, 31(6):588-591.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7

      摘要 (845) HTML (0) PDF 6.82 M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毒蘑菇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查询2012—2017年江西省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起数120起,发病人数463人,死亡人数19人,病死率为4.1%;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5年,占事件总起数的33.3%(40/12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8月份;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中毒事件总起数的92.5%(111/120);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类别主要以灰花纹鹅膏菌和铅绿褶菇为主。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造成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 食品接触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回收再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学进展

      2019, 31(6):592-596.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8

      摘要 (565) HTML (0) PDF 9.49 M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因其优越的性能和安全性而广泛用于饮料包装行业。PET材料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大量废弃PET。PET的回收再生不仅可以降低健康风险,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再生PET用于食品接触材料需要经过系统的风险评估。美国、欧盟、法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已经建立了食品接触用PET材料回收再利用的风险评估体系。本文综述了不同国家或国际组织对食品接触用回收PET材料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及其优缺点,从而为我国进行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 食品中展青霉素脱除方法研究进展

      2019, 31(6):597-601. DOI: 10.13590/j.cjfh.2019.06.019

      摘要 (1064) HTML (0) PDF 8.45 M (16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展青霉素由多种真菌产生,毒性极强,广泛存在于水果及其制品中,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富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去除和降解食品中展青霉素的研究进展,并对降解产物及其安全性进行了探讨。

    • >食品安全聚焦
    • 第21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亚洲区域协调委员会进展

      2019, 31(6):602-605. DOI: 10.13590/j.cjfh.2019.06.02

      摘要 (452) HTML (0) PDF 6.98 M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