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正声明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WJCI收录证书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CJFH招聘啦!!!
  •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 冷冻食品包装材料表面病毒采样方法的有效性评价研究
  • 水解乳蛋白与婴幼儿健康的研究进展
  • 我国保健食品功能的变化与发展新功能的建议:述评
  • 当期目录
  • 优先出版
  • 下载排行
  • 过刊浏览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7卷第4期
      专家述评
    • 徐娇,李湖中,方海琴

      2025,37(4):307-31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1

      Abstract:

      本文聚焦全球及中国隐性营养不良问题,分析包括农作物营养流失、食品加工储存损耗及膳食结构失衡在内的复杂成因,指出营养强化剂是应对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中、美、日的统合管理模式与国际组织、欧盟、澳新的独立管理模式,揭示了我国将营养强化剂纳入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下存在的功能定位模糊、公众认知偏差等挑战。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建食品营养强化剂独立监管体系,明确其法律定义、许可程序及安全评估标准,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风险防控”向“营养促进”升级,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 研究报告
    • 王彩霞,刘宇,袁文婷

      2025,37(4):311-315,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2

      Abstract:

      目的 了解不同加工精度下小麦粉中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指导小麦粉加工行业的生产和居民日常膳食结构的调整。方法 采集陕西省13个种植区的代表性小麦品种,委托加工为全麦粉、特一粉和麦芯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对其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营养质量指数(INQ)法对矿物质元素进行营养评价,同时对不同精度小麦粉中的9种矿物质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 3类小麦粉中9种矿物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3个元素是锰、镁、锌,矿物质总量下降趋势为959、341、300 mg/100 g,方差分析表明,全麦粉中矿物质含量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一粉与麦芯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Q法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加工精度的变化,相应元素INQ值均降低,部分元素的INQ值<1,但麦芯粉中的锰、铜的INQ值仍>1;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加工精度与9种矿物质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615~-0.884),9种元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部分元素间相关系数>0.9,说明矿物质含量的变化性趋同。结论 深度加工会使小麦粉中矿物质流失,研制更安全健康、好吃好存的全麦粉是全谷物产业发展的方向。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肖昊蚺,汪洋翰,张浩,付永康,王倩男,车会莲

      2025,37(4):316-326,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3

      Abstract:

      目的 以大豆中主要过敏原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和大豆球蛋白(glycinin)为目标,分别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方法 使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从脱脂大豆蛋白粉中分离富集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方法,确定沉淀剂CaCl2和NaHSO3的添加量,分离时间和转速提高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使用棋盘法确定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确定各步骤反应时间,确定目标蛋白稀释溶剂,建立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在离心分离β-Conglycinin和glycinin前添加10 mmol/L沉淀剂CaCl2和0.01 mmol/L还原剂NaHSO3,沉淀过夜并将离心转速提高至10 000 r/min,使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提取率分别达到41.81%和54.06%,且蛋白条带分离清晰;β-Conglycinin双抗sELISA以0.5 μg/mL 3A9 mAb作为捕获抗体,以1∶4 000稀释2E2mAb-HRP作为检测抗体,抗原和检测抗体各孵育90 min,显色15 min,采用四参数拟合和线性拟合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的检出限(LOD)为1.36 ng/mL,标准曲线在5~1 215 ng/mL的浓度下线性良好,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在96%~108%。批次内和批次间变异系数均<15%;glycinin的双抗sELISA以0.5 μg/mL的7D3 mAb作为捕获抗体,以1∶1 000稀释4G4mAb-HRP作为检测抗体,抗原和检测抗体各孵育120 min,显色15 min,采用线性拟合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的LOD为28.75 ng/mL,标准曲线在31.25~8 000 ng/mL的浓度下线性良好,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在90.3%~107.2%。批次内和批次间变异系数均<15%,且两种检测方法均与其他过敏原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两种双抗sELISA方法灵敏、快速、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食品中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检测。

    • 周荣贵,寇金蟾,张永泓,林佶

      2025,37(4):327-332,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4

      Abstract:

      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曼陀罗中毒事件中的有毒物质。方法 样品经甲醇提取后,待测液经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分离,以A相0.01%甲酸水和B相乙腈为流动相,进样量2.0 μL,柱温35 ℃,流速0.2 μL/min,经ESI正离子模式采集,以质谱精确分子量和色谱峰保留时间做定性分析,[M]+H为定量离子做定量分析。结果 在1.0~200.0 ng/mL范围内3种有毒物质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9;检出限为1.00~2.24 ng/mL,定量限为0.27~7.46 ng/mL;三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8%~8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0%。两起中毒事件中曼陀罗样品检出东莨菪碱含量0.65 mg/kg、山莨菪碱0.66 mg/kg和莨菪碱0.72 mg/kg;曼陀罗泡酒样品中检出东莨菪碱含量0.004 8 mg/kg、山莨菪碱0.041 mg/kg和莨菪碱0.16 mg/kg;在数名中毒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中不同程度检出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结论 实验室建立的UPLC/Q-TOF-MS快速、高效、准确度高,适用于曼陀罗中毒事件中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两起中毒事件是因食用曼陀罗和曼陀罗泡酒引起的。

    • 风险评估
    • 吴难,曹佩,吴平谷,李建文,张磊,周萍萍

      2025,37(4):333-338,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5

      Abstract:

      目的 了解我国进口罐头食品中呋喃及甲基呋喃的污染特征,并评估我国人群经进口罐头暴露呋喃的健康风险。方法 基于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采集58份进口罐头食品,采用同位素稀释-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呋喃的含量,结合2018—2020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量,通过简单分布评估方法,开展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在罐头肉制品中呋喃、2-甲基呋喃和3-甲基呋喃检出率分别为50.0%、100.0%和87.5%,对应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10.8和3.6 μg/kg;在罐头鱼制品中,呋喃、2-甲基呋喃、3-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100.0%和6.0%,对应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52.4、11.1和2.5 μg/kg。3岁以上人群经罐头食品呋喃暴露量为0.4 ng/(kg·BW·d),呋喃及甲基呋喃联合暴露量为1.1 ng/(kg·BW·d);消费人群经罐头食品呋喃平均暴露量为18.5 ng/(kg·BW·d),P95暴露水平为54.6 ng/(kg·BW·d);呋喃及甲基呋喃联合暴露平均水平为52.4 ng/(kg·BW·d),P95暴露水平为150.8 ng/(kg·BW·d)。对于呋喃非致癌效应的风险,各年龄组暴露边界(MOE)值范围为83 920~279 494;对于呋喃致癌风险,各年龄组MOE值范围为1 717 733~5 720 890。结论 我国人群经进口罐头食品呋喃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较低。

    • 肖曼,胡池,杨忠诚,明小燕,马蓓蓓,王晔茹

      2025,37(4):339-347,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6

      Abstract:

      目的 通过对湖北省市售生鲜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从零售到食用阶段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结合其对即食食品的交叉污染,预测人群发病风险。方法 基于湖北省监测结果确定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运用生长预测模型和交叉污染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模拟分析,估计厨房内猪肉对即食食品的污染水平,并结合剂量-反应模型,推算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冷猪肉和热鲜肉经交叉污染转移到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量分别为1.30 CFU和1.90 CFU,由此导致得到易感人群年发病概率为2.52×10-9~7.62×10-9,非易感人群年发病概率为2.61×10-11~6.86×10-1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生猪肉后制作即食食品的比例、每天猪肉食用量、猪肉的初始污染水平是影响发病风险的主要因素。结论 湖北省市售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导致居民发病的概率较低,为进一步降低居民健康风险,建议从源头上降低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并引导居民规范家庭厨房操作和烹饪等消费行为习惯,降低猪肉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 风险监测
    • 宋臻鹏,袁瑞,王业成

      2025,37(4):348-353,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7

      Abstract:

      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为湖州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方法 2023年在湖州市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五类食品:谷物及其制品[大米、玉米面(碴)、小麦粉]、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坚果及籽类(花生、葵花籽、开心果)、调味品(酱油、食用醋、花生酱、干辣椒)、茶制品(绿茶、熏豆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对4种黄曲霉毒素进行了检测。结果 采集的五类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B1总体检出率为19.1%,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率为1.190%。不同种类的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P<0.05);市售散装食品与定型包装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采样场所散装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对市售散装花生检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生产的散装生、熟花生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37.98,P<0.05)。结论 湖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普遍,不同食品的污染状况差别很大,其含量总体仍处于安全水平,但有部分食品尤其是花生及花生制品、玉米碴等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有关部门需予以重视,加强监测和监管,确保湖州市售食品的安全。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梁世圆,陈潇,董效泽,王君,邵懿

      2025,37(4):354-36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8

      Abstract:

      目的 应用德尔菲法探索构建适用于食品污染物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价和科学完善食品污染物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电话访谈、德尔菲法等方法,探索构建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结果表明,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变异系数为0.06~0.15,总体协调系数为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的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系统评价食品污染物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建议,并且对其他食品标准开展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田洪芸,李恒,陆垣宏,张然,吴珍珍,胡梅,胡明燕,王骏

      2025,37(4):361-366,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9

      Abstract:

      我国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原料合规使用是产品配方设计时最基础的要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涉及的原料种类较多,涉及的原料标准及相关规定分布较为分散,使用时易出现理解充分或执现偏差问题,产品注册审评时因原料不合规被不予注册的情形相对较多。本文就我国现阶段食品原材料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同时根据产品注册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特医食品原料使用原则和要求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相关原料标准的修订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原料的使用提供指导,促进产品注册的顺利进行,助推我国特医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王一丹,阮光锋,朱蕾,褚怡冰,邢航,张泓

      2025,37(4):367-372,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0

      Abstract:

      目的 对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及地区消毒餐(饮)具的管理模式,分析各国对于消毒餐(饮)具管理模式的异同,为我国消毒餐(饮)具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搜集各个国家及地区消毒餐(饮)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南文件,梳理分析其中涉及餐(饮)具清洗、消毒步骤等要求,比较异同点。结果 各国均对餐(饮)具的清洗消毒操作过程、消毒剂的使用进行规范要求,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均未设置消毒餐(饮)具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限量。结论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消毒餐(饮)具相关标准,加强消毒餐(饮)的标准宣贯和完善监督监管措施,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以推动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 应用营养
    • 潘峰,张彤薇,赵方蕾,毛伟峰,栾德春,李建文

      2025,37(4):373-381,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1

      Abstract: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式,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4个调查点选取34 462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周在不同地点就餐次数和频率信息,分析过去1周在外就餐状况,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就餐比例和就餐次数的差异。结果 2018—2020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40.7%,早餐、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率分别为17.9%、27.2%和20.2%,平均每周在外就餐1.8次,在外就餐1~3次/周、4~6次/周和7次/周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1.8%、8.9%和10.0%。过去1周,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摊点,以及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人群比例较高,分别为22.3%、16.4%和12.2%;在中、西式快餐店,其他食品加工场所就餐的人群比例较低,分别为3.0%、1.9%;订外卖就餐的人群比例为4.2%。男性、18~44岁人群、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专业技术人员、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 000元以上以及大城市地区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相对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在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8—2020年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18~44岁和大城市人群在外就餐率较高。从不同餐次来看,成年人群午餐在外就餐率较高;从就餐地点来看,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场所的就餐率较高。

    • 食源性疾病
    • 李颖,高静,杨雨菡,王洛桐,闫爱霞,刘雨薇,逄波

      2025,37(4):382-388,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2

      Abstract:

      目的 通过不同增菌方案分离环境样本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以支持一起暴发事件的溯源分析。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信息,采集多类型样本,结合多种增菌方案,并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开展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从4件病例肛拭子和3件环境涂抹样本中分离到7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tdh+,血清型为O10:K4,基于菌株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菌株间SNP差异介于0~5。环境涂抹样本使用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进行增菌,结果为阴性,同时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荧光PCR检测结果亦呈阴性;使用脑心浸出液对环境样本进行增菌时,环境涂抹样本E1、E2和E6,副溶血性弧菌的toxRtdh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toxR+/tdh+,其中E1和E2样本的toxRtdh基因的Ct值>30;将脑心浸出液增菌后的E1和E2样本再次转种至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进行二次增菌,E1和E2样本的toxRtdh基因的Ct值<30,均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结论 本研究使用不同增菌方案,最终在环境样本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完成了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和疾病溯源;同时该研究提示环境涂抹样本副溶血性弧菌的有效增菌方法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综述
    • 王果,李湖中,曹崇江,刘飒娜,段潇洒,方海琴

      2025,37(4):389-40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3

      Abstract:

      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大脑发育、调节免疫系统、维持肠道健康等多重功能。随着对HMOs作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2’-FL等低聚糖的发现,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其他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简述了HMOs的主要体外合成方法及其生理功能,重点聚焦全球HMOs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注册批准情况,比较了美国、欧盟、澳新和中国等国家在法规政策和应用方面的差异,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趋势,旨在为HMOs的全球推广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

    • 食品安全聚焦·国际标准动态
    全选
    显示模式:: |
    全选
    显示模式:: |
    2025年第37卷第4期
      论著
    • 邹志飞, 蒲民, 李建军, 陈永红

      2010,22(2):112-120, DOI:

      Abstract:

      食用色素分为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3类。按化学结构,食用焦油色素分为偶氮染料类、三芳基甲烷类、氧杂蒽类、荧光酮类、喹啉衍生物和靛系染料,天然色素分为四吡咯(卟啉类)衍生物、异戊二烯衍生物、花青苷类衍生物、酮类衍生物、醌类衍生物和其他类。食用色素的编码有INS、E-Number、CI以及部分国对合成色素的代号。分类介绍了中国大陆、CAC、俄罗斯、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台湾10个国家(地区)的食用色素管理规定与允许使用品种。对各国(或地区)食品添加剂标准表述方式、禁止使用色素的规定、对焦油色素应用态度差异、允许使用色素(焦油色素、天然色素和其他类)品种的使用差异,以及食用色素使用范围与限量差别进行了差异比对分析,提出了我国出口食品生产应根据出口国(或地区)标准确定色素的使用,我国进口食品根据其来源确定重点关注色素品种与限量的建议,并分析了食用色素应用发展的趋势。

    • 2003(2), DOI:

      Abstract: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令第 14号现公布《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 ,自 2 0 0 2年 11月 1日起施行。教育部部长 陈至立卫生部部长 张文康二○○二年九月二十日

    • 食品安全标准
    • 王华丽, 张霁月, 张俭波

      2011,23(6):571-575, DOI:

      Abstract:

      按照《食品安全法》、国务院及卫生部的相关要求,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的程序,受卫生部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开展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2760—2007)的修订工作,主要对食品添加剂主体部分、加工助剂和食品用香料的使用规定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1)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更加规范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同时也方便了广大标准使用者的使用。

    • 赵丹宇 张志强

      2004(4), DOI:

      Abstract:

      将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有关保健(功能 )食品或食品健康声称的法规、标准作为比较对象 ,重点分析和比较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保健(功能 )食品范畴、法律地位、产品成分、剂型、安全和功效要求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国外保健食品管理法规及标准建立的背景及科学依据。通过介绍各国或各地区针对保健 (功能 )食品或其标识、声称所建立的审批或审核机制 ,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利弊 ,提出完善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为今后进行国际协调提供技术依据。

    • 综述
    • 何庆华, 吴永宁, 印遇龙

      2007(5), DOI:

      Abstract:

      生物胺的过量摄入会对人和动物机体造成严重毒害作用,为了解食品中生物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食品中生物胺来源与影响因素以及生物胺代谢和毒性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 论著
    • 张西萌, 曾静, 魏海燕, 付溥博, 韩笑

      2013,25(4):320-323, DOI:

      Abstract:

      对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对99株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和1株标准菌株进行药敏性试验,共选择7大类20种抗生素。结果 所测试的100株菌株对美洛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氯霉素、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敏感;对苯唑西林产生耐药;对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和四环素具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65.0%、17.0%、3.0%和2.0%;对头孢唑啉、头孢噻吩、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和四环素中介率分别为25.0%、23.0%、6.0%、2.0%和1.0%;13株对3种抗生素耐药,4株表现多重耐药性。结论 进口乳制品中克罗诺阪崎肠杆菌分离株对所测试的大多数抗生素敏感,但对苯唑西林全部耐药,对部分抗生素出现较高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性,因此克罗诺阪崎肠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 风险评估专栏
    • 李宁, 严卫星

      2011,23(1):13-16, DOI:

      Abstract: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等食品安全监管措施的科学基础和依据,为了发挥食品安全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一些国家建立了专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我国也依照食品安全法要求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食品风险评估技术手段在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处理及风险交流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但基于我国面临的食品安全形势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还需要从机构上、风险评估能力和技术、人才队伍等方面加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 黄诚, 郭梅

      2012,24(5):438-440, DOI:

      Abstract:

      目的优选QuEChERS方法中黄瓜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净化剂的最佳组合。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以农药加标回收率(气相色谱法)为指标,考察净化剂PSA(N-丙基乙二胺)、C18(C18烷基-硅胶)、GCB(石墨化炭黑)三因素的影响。结果重复试验表明,10 g黄瓜2 ml定容液净化剂的最佳组合是A2B1C2,即0.075 g PSA,0.025 g C18,0.050 g GCB。结论正交试验法用于优选蔬菜中农药残留检测的QuEChERS净化剂组合,既可节省试剂,又能满足检测需要。

    • 雷晓凌, 曾少葵, 蒋志红, 章超桦, 吴红棉

      2005(1), DOI:

      Abstract:

      为保证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对广东某出口冻虾加工厂进行了调查.检测了出口冻虾(虾仁、去头虾)从原料到成品各工序的微生物变化,并检测了工用具、环境的细菌总数,结果表明,出口冻虾细菌总数一般都符合标准,大肠菌群数有超标现象,致病菌没有检出,工用具等细菌总数常有超标.结果表明应进一步加强出口食品加工厂的卫生管理工作.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周素娟, 宛超, 白鸿

      2010,22(2):143-146, DOI:

      Abstract:

      目的 了解我国单一原料保健食品注册现状。方法 分析了2003-2007年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注册的419个单一原料保健食品的注册概况、功能分布、原料类别与特点及功效成分特点等情况。结果 单一原料保健食品占此期间注册的功能类保健食品数量的13.1%,增强免疫力功能声称占50.3%,标志性成分特异性不强,以粗多糖、总皂甙、总黄酮等一类成分最为常见。原料类别以动植物原料、普通食品类及菌藻类为主。结论 提取物原料的普遍使用给保健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带来一定隐患。急需对提取物原料实施标准化管理。以单一原料保健食品为试点,简化审评模式,探索保健食品分类管理制度。

    • 赵丹宇 张志强

      2004(5), DOI:

      Abstract:

      为给中国的保健食品管理提供借鉴 ,将中国大陆、澳大利亚、欧盟、日本、美国、中国台湾以及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有关保健 (功能 )食品或食品健康声称的法规、标准作为比较对象 ,重点分析和比较这些国家或地区在保健 (功能 )食品范畴、法律地位、产品成分、剂型、安全和功效要求等方面的异同 ,了解国外保健食品管理法规及标准建立的背景及科学依据。通过介绍各国或各地区针对保健 (功能 )食品或其标识、声称所建立的审批或审核机制 ,分析其管理模式的利弊 ,提出完善我国保健食品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为探讨今后进行国际协调的可能性提供技术依据。

    • 张文众, 李宁, 李蓉

      2008(3), DOI:

      Abstract:

      目的探索反式白藜芦醇经口摄入后,在体内的雌激素作用和剂量一反应关系。方法选用19日龄未成年大鼠做子宫增重试验,分别经灌胃给予0.1、0.3、0.6和1.0g/kgBW的白藜芦醇,以3.0p∥kgBW的雌二醇为阳性对照,并设立水和油的阴性对照组,所有剂量组连续灌胃3d。实验结束称量子宫的湿重和干重,对卵巢、子宫和阴道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测量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高度。结果和对照组比较,白藜芦醇对子宫重量无影响;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1.0g/kgBW白藜芦醇剂量组的子宫轻度增生,0.3、0.6和1.0g/kgBW白藜芦醇剂量组的阴道轻度增生,无剂量-反应关系;受试物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白藜芦醇经口摄入时雌激素作用较弱,且无剂量-反应关系。

    • 风险评估
    • 孙延斌, 孙婷, 董淑香, 李士凯, 钟庆, 张军

      2015,27(4):441-446, DOI: 10.13590/j.cjfh.2015.04.020

      Abstract:

      了解济南市乳制品中重金属污染物含量分布特征,评价重金属污染状况及程度。方法 2012—2013年对济南市生乳、发酵乳、灭菌乳、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5种乳制品中的铅(Pb)、汞(Hg)、镉(Cd)、铬(Cr)及类金属元素砷(As)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按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对其污染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乳制品中5种重金属元素项目检出率分别为Pb 14.0%(21/150)、总As 24.7%(37/150)、总Hg 82.0%(109/133)、Cd 26.3%(35/133)和Cr 72.9%(43/59),生乳中Pb和灭菌乳中Pb、Cd未检出。生乳中总Hg的均值、P75和P95均超过限量值,发酵乳、灭菌乳中总Hg含量和普通乳粉中Cd含量的P95超过限量值。生乳、发酵乳和灭菌乳等液态乳重金属检出率和单因子污染指数均以总Hg最高,其中生乳PHg>1,属重度污染,发酵乳PHg>0.6,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和普通乳粉等固态乳重金属检出率以Cr最高,单因子污染指数以Cd最高,处于安全级别范围内。生乳重金属污染程度最高,综合污染指数Pn=0.754,属轻度污染,婴幼儿配方乳粉最低,综合污染指数排序为生乳>发酵乳>灭菌乳>普通乳粉>婴幼儿配方乳粉。结论 济南市4种乳制品达到安全级别,受重金属污染威胁较小。液态乳重金属污染物主要为总Hg,固态乳为Cd。生乳中总Hg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较高,处于污染状态,应加强生乳中重金属污染物总Hg含量的控制。

    • 综述
    • 张文德

      2007(4), DOI:

      Abstract:

      为正确认识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来源,科学评价产品质量.介绍了海洋生物中砷的存在形式、化学形态、背景值、无机砷的测定及存在的问题.为修订海产品中无机砷的测定方法提供参考.

    • 张李伟, 赵洪静, 白鸿, 宛超

      2008(3), DOI:

      Abstract:

      目的总结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发展历史与现状,为未来发展提供建议。方法系统收集我国自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首次赋予保健食品法律地位以来有关保健食品生产、销售、流通、监管环节的法律法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分析。结果从管理角度讲,我国保健食品经历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两个时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在立法过程中体现了“公平、公正、便民、高效和救济”等法制理念的不断进步。现在,我国保健食品法律、法规、标准在产品生产、市场、监控、评估4个方面基本形成了体系,并在新功能、新原料开发方面采取了更为开放的姿态。结论今后我国应加强技术性法规标准的建设,完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相应配套办法,进一步理顺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明确责任,注重部门规章的衔接,进一步以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整顿市场秩序,引导保健食品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甘宾宾, 刘展华, 黎少豪

      2011,23(6):531-533, DOI:

      Abstract: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保健食品中盐酸氨基葡萄糖含量的简便方法。方法样品用水超声提取,色谱柱:CAPCELL PAK CR(4.6 mm×150 mm,5μm);流动相:25 mmol/L乙酸铵+乙腈(加0.1%甲酸)(25+75,V/V);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00 nm。结果盐酸氨基葡萄糖在0.2~26.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检出限为0.02μg;回收率99.5%~101.0%;RSD 1.03%。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作为保健食品中盐酸氨基葡萄糖的质量控制监测。 更多还原

    • 食品安全标准
    • 徐进, 庞璐

      2011,23(5):472-477, DOI:

      Abstract:

      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大肠埃希菌、肠杆菌科作为食品安全微生物限量的指示菌在国内外标准中的应用不尽相同。本文通过比较我国与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香港地区的相关食品指示菌标准,为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 徐进, 庞璐

      2012,24(5):474-478, DOI:

      Abstract:

      本文通过比较我国香港地区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标准,为制定我国的食品安全微生物标准提供技术依据。

    • 张磊, 刘肖, 赵云峰, 牟世芬, 郑洪国, 吴永宁

      2008(4), DOI:

      Abstract: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离子色谱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提取、固相萃取柱净化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前处理,高容量阴离子交换色谱枉分离,抑制型电导检测器检测。结果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检出限分别为0.005mg/L和0.008mg/L。回收率均在80%以上,RSD小于10%。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适用于多种食品基质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分析。

    • 继续教育讲座
    • 陈瑶君

      2006(1), DOI:

      Abstract:

      1食品添加剂的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十五条规定: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的或天然的物质。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

    主                编:吴永宁

    创   刊  时   间:1989年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4-8456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156/R

    国内邮发代号:82-450

    发   行  周   期:月刊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7号院2号楼802室

    邮                编:100021

    电                话:010-52165596

    电   子  邮   箱:spws462@163.com

    严正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