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3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不同类型膳食脂肪酸对肥胖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和代谢相关基因影响

      2020, 32(1):1-9.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1

      摘要 (1620) HTML (0) PDF 12.39 M (1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膳食脂肪酸对肥胖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及代谢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喂基础饲料)、长链饱和脂肪酸(LCSFA)组(喂猪油高脂饲料)、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组(喂椰子油高脂饲料)、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组(喂亚麻籽油高脂饲料)、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组(喂大豆油高脂饲料)、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组(喂橄榄油高脂饲料)和反式脂肪酸(TFA)组(喂8%氢化大豆油高脂饲料),每组10只,共干预16周,所有种类饲料总能量均相同,基础饲料脂肪供能比为10%,各高脂饲料脂肪供能比均为45%,喂养周期结束后,禁食12 h,麻醉后立刻解剖取出肝脏。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肝脏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肝脏脂质沉 积采用油红O染色法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MCSFA组、n-6 PUFA组、MUFA组和TFA组小鼠肝脏中均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n-3 PUFA组小鼠肝脏未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n-3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增加,但总MUFA含量减少;n-6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n-6 PUFA、总n-3 PUFA和总PUFA含量升高,但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MUFA含量降低;M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SFA含量减少;T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C18∶1 n-9t(TFA)含量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SFA组和MCSFA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n-6 PUF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MCSFA组、n-6 PUFA组、MUFA组和TFA组小鼠肝脏中均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n-3 PUFA组小鼠肝脏未出现明显的脂质沉积。与对照组比较,LCSFA组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总PUFA和总n-6 PUFA含量升高;n-3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PUFA和总n-3 PUFA含量增加,但总MUFA含量减少;n-6 P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总 C18∶1 n-9t(TFA)含量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CSFA组和 总 MUFA含量降低;MU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 n-6 PUFA、总n-3 PUFA及总PUMA含量升高,但总饱和脂肪酸(SFA)和总 SFA含量减少;TFA组小鼠肝脏及血液中 MCSFA组小鼠肝脏脂肪酸代谢基因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c)mRNA水平高于对照组和n-6 PUF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鼠肝脏及其血液中脂肪酸构成与其对应的膳食脂肪酸模式一致。不同类型脂肪酸高脂饲料可通过对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肥胖状态下肝脏的脂质代谢及脂质沉积。

    • 腰果主要过敏原Ana o 2原核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2020, 32(1):10-15.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2

      摘要 (1114) HTML (0) PDF 8.55 M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Ana o 2重组表达质粒,原核表达重组蛋白并评价其免疫活性。方法 将Ana o 2基因构建到pET-28a(+)载体中,测序正确的重组质粒转化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目的蛋白并进行质谱鉴定。利用腰果过敏阳性血清,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质免疫印记(Western blot)法评价重组Ana o 2的免疫活性。结果 重组蛋白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表明分子量为54 kD,与理论值相符,经质谱鉴定为Ana o 2。ELISA结果显示,用重组Ana o 2检测腰果过敏阳性血清与阴性血清特异性IgE抗体(sIgE)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4,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重组Ana o 2与腰果过敏患者血清反应性良好。结论 利用原核系统表达了Ana o 2,并且重组Ana o 2与腰果过敏患者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 成都市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耐药特征及多位点序列分型

      2020, 32(1):15-19.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3

      摘要 (1024) HTML (0) PDF 5.27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程度、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基因分型情况,为成都市食源性副溶血性弧菌流行及其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参照GB 4789.7—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副溶血性弧菌检验》,从不同种类的海产品中分离副溶血性弧菌疑似菌株,通过生化试验及16S rDNA测序进行准确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与其致病性相关的2个毒力基因,对分离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结果 从采集的380份海产品中共104份样品检出 副溶血性弧菌,总检出率为27.4%。药敏试验表明,97.1%(101/104)的分离株具有耐药性,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5.2%,99/104)。分离株trh基因携带率为12.5%(13/104),tdh基因携带率为1.0%(1/104);104株分离株共分为38个ST型,其中ST1801、ST392、ST413型分离率较高,分离株未出现流行克隆群。结论 流通过程中不同种类海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率、耐药情况、毒力基因分布存在差异,可能与养殖环境、运输条件等有关。

    • 食品中2株非常见耶尔森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2020, 32(1):20-24.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4

      摘要 (689) HTML (0) PDF 7.83 M (13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食品中两株Yersinia aleksiciae(Ya)进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研究,为非常见耶尔森菌属菌株的分离鉴定提供技术储备。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采集猪肉、牛肉、鸡肉食品样品,共300份。对分离到的疑似Ya菌株完成生化鉴定、耐药表型鉴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 食品样品中Ya的检出率为0.7%(2/300),生化鉴定中Ya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最大区别是Ye为赖氨酸脱羧酶阴性,Ya为赖氨酸脱羧酶阳性。Ya暂未发现与Ye类似的对氨苄西林、I代头孢菌素、替卡西林等抗生素的天然耐药性,两株Ya菌株的耐药性不同。全基因组测序比对16S rRNA和gyrB、rpoD基因三个片段序列,证实两株分离菌株为Ya。结论 分离到的两株Ya为国内首次发现,目前国外鲜有从食品中分离出该菌的报道。本研究提供的方法可用于其他非常见耶尔森菌的分离鉴定。

    •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检测青菜中214种农药残留

      2020, 32(1):25-31.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5

      摘要 (865) HTML (0) PDF 9.96 M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QuEChERS方法,建立了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检测青菜中214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 青菜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C18、硫酸钠和石墨化碳黑(GCB)混合净化剂净化,以5 mmol/L甲酸铵溶液(0.1%甲酸)和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目标物质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分离,采用高分辨质谱信息依赖扫描模式(information dependent acquisition, IDA)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测定。结果 214种农药在4~1 000 n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各目标物质在空白青菜样品中3个浓度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41.9%~128.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14.3%(n=6),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4~5.443和0.206~18.125 μg/kg。实际样品中共检测出8种农药残留。结论 该方法具有准确、快速、简单、高灵敏度、高通量等优点,适用于日常青菜样品中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与检测。

    • 大气压气相色谱电离源-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23种农药残留

      2020, 32(1):31-38.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6

      摘要 (1120) HTML (0) PDF 12.63 M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蔬菜中23种农药的大气压气相色谱电离源-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丙酮提取蔬菜样品中的目标农药,多壁碳纳米管为净化材料,经DB-5MS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分离,结合大气压气相色谱电离源技术,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外标标准曲线法定量。结果 23种农药在0.01~2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在蔬菜基质中23种农药的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0.40和0.05~1.25 μg/kg,回收率为66.7%~110.7%,相对标准偏差(RSD)≤14.8%。结论 本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重现性和特异性,适用于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复合柱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粮油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

      2020, 32(1):39-44.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7

      摘要 (671) HTML (0) PDF 7.74 M (14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C18-Al2O3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同时检测粮食及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方法 植物油样品用乙腈-水(90∶10,V∶V)提取,粮食样品先用乙腈-乙酸-水(84∶1∶16,V∶V)再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0∶10,V∶V)进行二次提取,进一步采用C18-Al2O3复合固相萃取柱净化,稳定同位素内标稀释,以乙腈和水为流动相,CORTECSTM C18色谱柱(2.1 mm×100 mm,2.7 μm)进行分离,电喷雾离子化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结果 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1~30.0和1.0~500.0 ng/ml,检出限分别为0.03和0.3 μg/kg,定量限分别为0.10和1.0 μg/kg。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8.3%~98.6%和84.5%~108.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6%~11.5%和4.2%~9.0%(n=6)。采用本方法分析了国内外5种质控样品,测定值均在质控样品指定范围内。对大连市市售的100份粮油样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散装花生油和玉米油中黄曲霉毒素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出率较高,最高含量分别为12.80和370.00 μg/kg。结论 本方法定量准确、操作简便、更环保、检测成本低,适于批量粮油样品中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类毒素的同时检测。

    • 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斑蝥黄和叶黄素

      2020, 32(1):45-49.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8

      摘要 (948) HTML (0) PDF 6.79 M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目前尚未列入监控的禽蛋中类胡萝卜素着色剂(斑蝥黄和叶黄素)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通过优化测定条件及前处理方法,有效排除蛋黄中脂肪、蛋白质等带来的干扰。方法 样品经正己烷超声提取,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采用C30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分离,用含0.1%二丁基羟基甲苯的乙腈-甲基叔丁基醚(8∶2,V/V)和水溶液梯度洗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优化后色谱条件下,斑蝥黄和叶黄素在0.20~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3,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02和0.08 mg/kg,回收率为89.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2%~4.9%。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灵敏,适用于禽蛋中斑蝥黄和叶黄素的同时测定。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转基因甜菜GTSB77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方法建立

      2020, 32(1):49-52.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09

      摘要 (913) HTML (0) PDF 6.10 M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实现转基因甜菜GTSB77的标识管理,建立其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GTSB77的3′端外源插入片段与甜菜基因组DNA之间的邻接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GTSB77品系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GTSB77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定量限(LOQ)为16拷贝,扩增效率为102%,重复性测试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0.21%~1.66%之间。结论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方法可应用于GTSB77的鉴定检测。

    •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政策质性评价

      2020, 32(1):53-56.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0

      摘要 (749) HTML (0) PDF 6.08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整体解释和归纳一种可行的食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的237篇原始文献,利用NVivo11.0软件提取自由节点并提炼树状节点的方式构建基于指标的食品安全监管评价模型,并回归现实验证模型的逻辑性和可靠性。结果 食品安全是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结论 食品安全监管需要政府、食品企业、消费者、媒体、行业协会、私人检测机构等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

    • 加拿大食品安全协同治理建设举措及启示

      2020, 32(1):57-61, 98.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1

      摘要 (700) HTML (0) PDF 9.21 M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剖析了加拿大食品安全协同治理的驱动因素和建设举措,发现其在建立政府内部协作机制、注重发挥行业协会自治能力和加强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方面有着较为完善的举措,有效提升了加拿大食品安全水平。建议我国可从完善府际协调方式、转变政府对行业协会支持方式以及推进国际监管合作三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

    • 我国预包装食品致敏原声称情况调查

      2020, 32(1):62-65.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2

      摘要 (952) HTML (0) PDF 7.16 M (14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中致敏原声称的使用情况,为修订《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提供建议。方法 在全国各地大中型超市进行采样或拍照,收集预包装食品致敏原标签声称信息并录入Excel,对各类食品的致敏原声称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共采集8 694份样品,致敏原标签的总体标识率为21.58%(1 876/8 694),其中焙烤食品含有致敏原声称的标识率最高(65.73%, 468/712)。各致敏原成分中,关于乳及乳制品致敏原的声称率最高(17.09%,1 486/8 694),使用“可能含有”“本生产线也生产”“本加工设备也生产”“本生产工厂也加工”等常用于表明存在交叉接触的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主要集中在焙烤食品、膨化食品、谷物及其制品等3类食品中。结论 我国预包装食品中使用食品致敏原声称的食品种类较多,致敏原声称的使用缺乏规范,个别食品类别使用预防性致敏原声称的频率较高。致敏原声称在食品产品中广泛使用,应将其作为我国致敏原标识管理的重点。

    • 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肉鸡相关样品中沙门菌定量检测及污染分析

      2020, 32(1):66-71.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3

      摘要 (1047) HTML (0) PDF 10.80 M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肉鸡屠宰加工中不同时间和环节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分析污染关键点。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从陕西省某活鸡屠宰场不同环节定期采集活鸡肛拭子标本、整鸡胴体和鸡肉样品,使用最大可能数(MPN)法对沙门菌进行定量检测,同时分离菌株;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沙门菌进行鉴定,同时结合血清凝集技术对沙门菌鉴定结果进行确认。结果 采集的284份样品中有67份检出沙门菌,检出率为23.6%,平均MPN值为0.051 6 MPN/g。2017年7月采集的样品沙门菌污染最为严重,检出率为37.8%(14/37),平均MPN值为0.064 7 MPN/g;2016年11月检出率最低,为13.9%(5/36),平均MPN值为0.043 6 MPN/g。不同屠宰环节中,浸烫褪毛后整鸡胴体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高(43.3%,26/60),平均MPN值为0.060 5 MPN/g;分割后冷冻前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最低(18.3%,11/60),平均MPN值为0.036 8 MPN/g,略高于储存配送过程整鸡胴体/鸡胸脯肉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水平(0.035 8 MPN/g)。结论 活鸡屠宰过程沙门菌的检出率与MPN值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在不同屠宰加工环节存在纵向和交叉污染,应对活鸡屠宰加工过程沙门菌污染严重的环节进行重点控制。

    • 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2020, 32(1):72-76.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4

      摘要 (888) HTML (0) PDF 8.65 M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腹泻患者中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致泻大肠埃希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和DEC 4种病原菌的分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 从1 003份粪便标本中共分离到300株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9.9%。DEC的检出率最高(29.1%,292/1 003),其次是沙门菌和志贺菌,副溶血性弧菌未检出。1 00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3∶1,女性患者致病菌检出率(31.8%,136/428)高于男性(28.5%,164/575);19~59岁和≤5岁年龄组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1.5%(76/241)和30.6%(188/615)。致病菌的检出主要在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7株沙门菌经PFGE分型后分为6种带型,存在1次聚集。沙门菌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达85.7%(6/7),多重耐药株有6株;1株福氏志贺菌2a型是七重耐药菌株;292株DEC均对亚胺培南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西丁、氯霉素、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均>8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80.8%,236/292),多重耐药菌株占75.3%(220/292)。结论 2016—2018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DEC检出率最高,19~59岁年龄组致病菌检出率最高,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为主要流行季节,菌株的耐药性较强,耐药谱广。

    • >风险评估
    • 上海市市售凉拌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对居民健康影响半定量风险评估

      2020, 32(1):77-82.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5

      摘要 (890) HTML (0) PDF 10.32 M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市售凉拌菜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并进行初步评估,探讨减少交叉污染、控制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导致人群感染风险的措施。方法 利用上海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定性及定量检测数据、居民膳食消费量数据和试验研究的结果,使用快速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sQMRA)方法,评估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发病风险及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市售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总检出率为3.97%(6/151),阳性样品的平均污染水平为60.53 CFU/g;九种不同场景的预计敏感人群和非敏感人群的发病概率范围分别为2.36×10-4~3.49×10-4和2.36×10-6~3.49×10-6,预计发病人数分别为162~431和6~17人。不同介质的盛放容器对于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交叉污染参数不同,使用玻璃容器的单增李斯特菌交叉污染菌量减少比例较高,预计发病人数最低;使用陶瓷容器的单增李斯特菌交叉污染菌量减少比例和摄入比例均较低,预计发病人数最高;使用玻璃和陶瓷容器时,加入无菌水或洗洁精清洗后明显降低了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预计发病人数。结论 上海市市售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存在一定风险,使用玻璃容器并采取一定的清洁措施,能减少因凉拌菜食用前厨房准备过程中交叉污染引起单增李斯特菌感染的发病人数。

    • 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工具及其改进在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风险分级中应用

      2020, 32(1):83-87.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6

      摘要 (585) HTML (0) PDF 9.49 M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使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sQMRA2)工具对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风险开展定量分级,观察预测模型的选择对sQMRA2分级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sQMRA2工具,综合2017年大连市海产品微生物监测数据、海产品消费量调查数据、海产品储存/交叉污染/烹调习惯等专家咨询数据,对大连市不同“海产品-致病性VP”组合开展定量风险分级。通过改变“食品-致病微生物”组合的生长和灭活模型表达式对sQMRA2工具加以改进,观察预测模型的改变对分级结果的影响。结果 sQMRA2工具定量风险分级结果发现,“虾类- 导致大连市普通人群在2017年6~9月感染致病性VP”组合导致的每餐发病风险和发病人数最高,分别为1.2×10-5和5 000人。改变生长和灭活预测模型表达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sQMRA2工具的风险分级结果。结论 虾类是导致大连市普通人群2017年6~9月感染VP的高风险食品,交叉污染是各种组合导致人体感染VP的主要途径,使用 风险分级工具时需要考虑预测模型的影响。

    • 上海市市售3种鱼类中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化合物监测结果及膳食暴露评估

      2020, 32(1):88-92.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7

      摘要 (991) HTML (0) PDF 8.54 M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2008—2018年上海市市售大菱鲆、乌鳢和鳜鱼中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化合物残留(即“三鱼两药”)动态变化趋势,评估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采用2008—2018年原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三鱼两药”风险监测数据,结合2013年上海市居民膳食消费量调查结果,采用暴露边界比(MOE)法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结果 11年来上海市“三鱼两药”风险监测不合格率为19.0%(148/779),各年度不合格率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中,2018年不合格率(3.6%,2/55)较2008年(33.7%,30/89)下降89.3%。按品种统计,11年间大菱鲆、乌鳢和鳜鱼中“两药”不合格率分别为42.6%(100/235)、8.6%(21/244)和9.0%(27/300),其中硝基呋喃化合物不合格率(17.8%,139/779)较孔雀石绿(1.2%,9/779)更为突出。上海市居民通过“三鱼”摄入孔雀石绿和硝基呋喃化合物的MOE分别为1.7×106和1.6×106,健康风险均较低(MOE>104)。结论 上海市市售水产品中“三鱼两药”问题趋于好转,居民通过“三鱼”摄入“两药”的健康风险较低,但考虑到“两药”为禁用兽药,仍需相关部门保持高压监管态势。

    • 国内外酱油法规标准对比及分析

      2020, 32(1):93-98.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8

      摘要 (1539) HTML (0) PDF 10.38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国内外酱油标准,为今后完善我国标准内容以及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我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酱油相关的标准与法规,从理化指标、污染物和真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我国的酱油标准与国外标准比较,在理化指标、污染物和真菌毒素指标、微生物限量方面差异不大,日本酱油标准对原料和工艺的要求最为详细,且色泽有相应的检验方法可以做到量化。结论 日本酱油标准在原料、工艺、色泽方面的详细要求值得我国标准借鉴,日本农业标准(JAS)认证的管理方式对于我国行业管理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粪肠球菌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流行病学分析及分子溯源调查

      2020, 32(1):99-102.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19

      摘要 (1253) HTML (0) PDF 7.76 M (1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某小型餐馆发生的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事件特征及危险因素,通过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致病因子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调查到5例病例,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调查结果提示中毒食物为2019年6月13日晚餐的卤鸡腿饭,现场卫生学调查提示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卤鸡腿常温放置时间过久,供餐前重新加热时间不足。现场采样的3份病例肛拭子标本、1份卤鸡腿和1份切菜砧板棉拭样品均检出粪肠球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检测同源性为100%。结论 食用受大量粪肠球菌污染的卤鸡腿是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小型餐馆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掌握正确的食品烹饪方法。

    • 沙门菌血清型1,4,[5],12∶i∶-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

      2020, 32(1):103-109.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20

      摘要 (965) HTML (0) PDF 12.74 M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沙门菌血清型1,4,[5],12∶i∶-不断被全球多个国家或地区检出,现已成为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的主要血清型之一。沙门菌血清型1,4,[5],12∶i∶-与鼠伤寒沙门菌比较,除了缺少第Ⅱ相鞭毛抗原表达,其病原学及遗传学特征与鼠伤寒沙门菌十分相似,一直被认为由鼠伤寒沙门菌发生多个独立遗传变异事件进化而来,属于多个克隆或克隆系。本文就沙门菌血清型1,4,[5],12∶i∶-在人群感染、食品及动物源方面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综述,为该血清型的感染防控工作以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 >食品安全聚焦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第7届抗生素耐药性政府间工作组会议进展

      2020, 32(1):110-112. DOI: 10.13590/j.cjfh.2020.01.20200121

      摘要 (468) HTML (0) PDF 5.52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邮寄地址与联系方式变更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