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7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以高质量发展思想为引领 构建营养强化剂独立管理体系——食品安全法现代化升级路径探索

      2025, 37(4):307-31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1

      摘要 (0) HTML (0) PDF 511.82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聚焦全球及中国隐性营养不良问题,分析包括农作物营养流失、食品加工储存损耗及膳食结构失衡在内的复杂成因,指出营养强化剂是应对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重要手段。通过比较中、美、日的统合管理模式与国际组织、欧盟、澳新的独立管理模式,揭示了我国将营养强化剂纳入食品添加剂监管体系下存在的功能定位模糊、公众认知偏差等挑战。建议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建食品营养强化剂独立监管体系,明确其法律定义、许可程序及安全评估标准,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从“风险防控”向“营养促进”升级,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 >研究报告
    •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测定不同加工精度小麦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

      2025, 37(4):311-315.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2

      摘要 (0) HTML (0) PDF 655.78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加工精度下小麦粉中矿物质含量的差异,指导小麦粉加工行业的生产和居民日常膳食结构的调整。方法 采集陕西省13个种植区的代表性小麦品种,委托加工为全麦粉、特一粉和麦芯粉,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对其中的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采用营养质量指数(INQ)法对矿物质元素进行营养评价,同时对不同精度小麦粉中的9种矿物质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研究。结果 3类小麦粉中9种矿物质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3个元素是锰、镁、锌,矿物质总量下降趋势为959、341、300 mg/100 g,方差分析表明,全麦粉中矿物质含量与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一粉与麦芯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Q法评价结果显示,随着加工精度的变化,相应元素INQ值均降低,部分元素的INQ值<1,但麦芯粉中的锰、铜的INQ值仍>1;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加工精度与9种矿物质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0.615~-0.884),9种元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部分元素间相关系数>0.9,说明矿物质含量的变化性趋同。结论 深度加工会使小麦粉中矿物质流失,研制更安全健康、好吃好存的全麦粉是全谷物产业发展的方向。

      • 0+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

      2025, 37(4):316-326.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3

      摘要 (0) HTML (0) PDF 4.13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大豆中主要过敏原β-伴大豆球蛋白(β-Conglycinin)和大豆球蛋白(glycinin)为目标,分别建立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sELISA)法。方法 使用单因素试验优化从脱脂大豆蛋白粉中分离富集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方法,确定沉淀剂CaCl2和NaHSO3的添加量,分离时间和转速提高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使用棋盘法确定捕获抗体和检测抗体的最佳工作浓度,确定各步骤反应时间,确定目标蛋白稀释溶剂,建立ELISA检测方法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 在离心分离β-Conglycinin和glycinin前添加10 mmol/L沉淀剂CaCl2和0.01 mmol/L还原剂NaHSO3,沉淀过夜并将离心转速提高至10 000 r/min,使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提取率分别达到41.81%和54.06%,且蛋白条带分离清晰;β-Conglycinin双抗sELISA以0.5 μg/mL 3A9 mAb作为捕获抗体,以1∶4 000稀释2E2mAb-HRP作为检测抗体,抗原和检测抗体各孵育90 min,显色15 min,采用四参数拟合和线性拟合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的检出限(LOD)为1.36 ng/mL,标准曲线在5~1 215 ng/mL的浓度下线性良好,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在96%~108%。批次内和批次间变异系数均<15%;glycinin的双抗sELISA以0.5 μg/mL的7D3 mAb作为捕获抗体,以1∶1 000稀释4G4mAb-HRP作为检测抗体,抗原和检测抗体各孵育120 min,显色15 min,采用线性拟合绘制标准曲线。该方法的LOD为28.75 ng/mL,标准曲线在31.25~8 000 ng/mL的浓度下线性良好,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试验中回收率在90.3%~107.2%。批次内和批次间变异系数均<15%,且两种检测方法均与其他过敏原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结论 建立的两种双抗sELISA方法灵敏、快速、准确、稳定性好,可用于食品中β-Conglycinin和glycinin的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8+1
      • 9+1
      • 10+1
    •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快速检测曼陀罗中毒事件中有毒物质

      2025, 37(4):327-332.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4

      摘要 (0) HTML (0) PDF 3.11 M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MS)快速定性定量检测曼陀罗中毒事件中的有毒物质。方法 样品经甲醇提取后,待测液经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分离,以A相0.01%甲酸水和B相乙腈为流动相,进样量2.0 μL,柱温35 ℃,流速0.2 μL/min,经ESI正离子模式采集,以质谱精确分子量和色谱峰保留时间做定性分析,[M]+H为定量离子做定量分析。结果 在1.0~200.0 ng/mL范围内3种有毒物质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9;检出限为1.00~2.24 ng/mL,定量限为0.27~7.46 ng/mL;三水平加标回收率在78%~89%,相对标准偏差(RSD)均≤3.0%。两起中毒事件中曼陀罗样品检出东莨菪碱含量0.65 mg/kg、山莨菪碱0.66 mg/kg和莨菪碱0.72 mg/kg;曼陀罗泡酒样品中检出东莨菪碱含量0.004 8 mg/kg、山莨菪碱0.041 mg/kg和莨菪碱0.16 mg/kg;在数名中毒患者的血液和尿液样本中不同程度检出东莨菪碱、莨菪碱和山莨菪碱。结论 实验室建立的UPLC/Q-TOF-MS快速、高效、准确度高,适用于曼陀罗中毒事件中有毒物质的定性定量检测,两起中毒事件是因食用曼陀罗和曼陀罗泡酒引起的。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风险评估
    • 进口罐头食品中呋喃及甲基呋喃污染特征及膳食暴露评估

      2025, 37(4):333-338.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5

      摘要 (1) HTML (0) PDF 554.66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进口罐头食品中呋喃及甲基呋喃的污染特征,并评估我国人群经进口罐头暴露呋喃的健康风险。方法 基于方便抽样法,于2022年采集58份进口罐头食品,采用同位素稀释-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呋喃的含量,结合2018—2020年中国居民食品消费量,通过简单分布评估方法,开展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 在罐头肉制品中呋喃、2-甲基呋喃和3-甲基呋喃检出率分别为50.0%、100.0%和87.5%,对应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0、10.8和3.6 μg/kg;在罐头鱼制品中,呋喃、2-甲基呋喃、3-甲基呋喃和2,5-二甲基呋喃检出率分别为100.0%、100.0%、100.0%和6.0%,对应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52.4、11.1和2.5 μg/kg。3岁以上人群经罐头食品呋喃暴露量为0.4 ng/(kg·BW·d),呋喃及甲基呋喃联合暴露量为1.1 ng/(kg·BW·d);消费人群经罐头食品呋喃平均暴露量为18.5 ng/(kg·BW·d),P95暴露水平为54.6 ng/(kg·BW·d);呋喃及甲基呋喃联合暴露平均水平为52.4 ng/(kg·BW·d),P95暴露水平为150.8 ng/(kg·BW·d)。对于呋喃非致癌效应的风险,各年龄组暴露边界(MOE)值范围为83 920~279 494;对于呋喃致癌风险,各年龄组MOE值范围为1 717 733~5 720 890。结论 我国人群经进口罐头食品呋喃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较低。

      • 0+1
    • 湖北省市售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2025, 37(4):339-347.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6

      摘要 (0) HTML (0) PDF 2.35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湖北省市售生鲜猪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从零售到食用阶段污染水平进行评估,并结合其对即食食品的交叉污染,预测人群发病风险。方法 基于湖北省监测结果确定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运用生长预测模型和交叉污染模型,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模拟分析,估计厨房内猪肉对即食食品的污染水平,并结合剂量-反应模型,推算人群健康风险。结果 冷猪肉和热鲜肉经交叉污染转移到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量分别为1.30 CFU和1.90 CFU,由此导致得到易感人群年发病概率为2.52×10-9~7.62×10-9,非易感人群年发病概率为2.61×10-11~6.86×10-1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生猪肉后制作即食食品的比例、每天猪肉食用量、猪肉的初始污染水平是影响发病风险的主要因素。结论 湖北省市售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导致居民发病的概率较低,为进一步降低居民健康风险,建议从源头上降低猪肉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水平,并引导居民规范家庭厨房操作和烹饪等消费行为习惯,降低猪肉处理过程中的交叉污染。

      • 0+1
      • 1+1
      • 2+1
    • >风险监测
    • 2023年湖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调查

      2025, 37(4):348-353.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7

      摘要 (0) HTML (1) PDF 554.89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湖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为湖州市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方法 2023年在湖州市大中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五类食品:谷物及其制品[大米、玉米面(碴)、小麦粉]、植物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坚果及籽类(花生、葵花籽、开心果)、调味品(酱油、食用醋、花生酱、干辣椒)、茶制品(绿茶、熏豆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对4种黄曲霉毒素进行了检测。结果 采集的五类食品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曲霉毒素污染,黄曲霉毒素B1总体检出率为19.1%,黄曲霉毒素B1不合格率为1.190%。不同种类的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4,P<0.05);市售散装食品与定型包装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采样场所散装食品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对市售散装花生检测数据分析,不同年份生产的散装生、熟花生黄曲霉毒素B1检出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χ2=37.98,P<0.05)。结论 湖州市市售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为普遍,不同食品的污染状况差别很大,其含量总体仍处于安全水平,但有部分食品尤其是花生及花生制品、玉米碴等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有关部门需予以重视,加强监测和监管,确保湖州市售食品的安全。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

      2025, 37(4):354-36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8

      摘要 (0) HTML (0) PDF 525.14 K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应用德尔菲法探索构建适用于食品污染物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系统评价和科学完善食品污染物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电话访谈、德尔菲法等方法,探索构建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初步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的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咨询结果表明,专家积极系数为100%,变异系数为0.06~0.15,总体协调系数为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的食品污染物标准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系统评价食品污染物标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建议,并且对其他食品标准开展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原料法规标准管理现状及进展

      2025, 37(4):361-366. DOI: 10.13590/j.cjfh.2025.04.009

      摘要 (0) HTML (0) PDF 543.05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实行注册管理,原料合规使用是产品配方设计时最基础的要求。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涉及的原料种类较多,涉及的原料标准及相关规定分布较为分散,使用时易出现理解充分或执现偏差问题,产品注册审评时因原料不合规被不予注册的情形相对较多。本文就我国现阶段食品原材料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同时根据产品注册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对特医食品原料使用原则和要求进行汇总分析,并对相关原料标准的修订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为原料的使用提供指导,促进产品注册的顺利进行,助推我国特医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 国内外消毒餐(饮)具管理模式比对分析

      2025, 37(4):367-372.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0

      摘要 (0) HTML (0) PDF 516.89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比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日本和中国等国家及地区消毒餐(饮)具的管理模式,分析各国对于消毒餐(饮)具管理模式的异同,为我国消毒餐(饮)具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搜集各个国家及地区消毒餐(饮)具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南文件,梳理分析其中涉及餐(饮)具清洗、消毒步骤等要求,比较异同点。结果 各国均对餐(饮)具的清洗消毒操作过程、消毒剂的使用进行规范要求,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均未设置消毒餐(饮)具的微生物及理化指标限量。结论 建议进一步完善我国消毒餐(饮)具相关标准,加强消毒餐(饮)的标准宣贯和完善监督监管措施,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以推动餐饮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 >应用营养
    • 2018—2020年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状况分析

      2025, 37(4):373-381.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1

      摘要 (0) HTML (0) PDF 605.90 K (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式,为制定营养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8—2020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我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4个调查点选取34 462名18岁及以上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1周在不同地点就餐次数和频率信息,分析过去1周在外就餐状况,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就餐比例和就餐次数的差异。结果 2018—2020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40.7%,早餐、午餐和晚餐在外就餐率分别为17.9%、27.2%和20.2%,平均每周在外就餐1.8次,在外就餐1~3次/周、4~6次/周和7次/周及以上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1.8%、8.9%和10.0%。过去1周,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摊点,以及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人群比例较高,分别为22.3%、16.4%和12.2%;在中、西式快餐店,其他食品加工场所就餐的人群比例较低,分别为3.0%、1.9%;订外卖就餐的人群比例为4.2%。男性、18~44岁人群、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群、专业技术人员、家庭年人均收入在100 000元以上以及大城市地区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相对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在校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8—2020年中国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18~44岁和大城市人群在外就餐率较高。从不同餐次来看,成年人群午餐在外就餐率较高;从就餐地点来看,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场所的就餐率较高。

    • >食源性疾病
    •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分析和溯源

      2025, 37(4):382-388.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2

      摘要 (0) HTML (0) PDF 1.22 M (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增菌方案分离环境样本中的副溶血性弧菌,以支持一起暴发事件的溯源分析。方法 收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信息,采集多类型样本,结合多种增菌方案,并进行核酸检测;同时对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开展生物信息分析。结果 从4件病例肛拭子和3件环境涂抹样本中分离到7株副溶血性弧菌,均为tdh+,血清型为O10:K4,基于菌株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的结果显示,菌株间SNP差异介于0~5。环境涂抹样本使用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进行增菌,结果为阴性,同时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荧光PCR检测结果亦呈阴性;使用脑心浸出液对环境样本进行增菌时,环境涂抹样本E1、E2和E6,副溶血性弧菌的toxRtdh荧光PCR检测结果均为toxR+/tdh+,其中E1和E2样本的toxRtdh基因的Ct值>30;将脑心浸出液增菌后的E1和E2样本再次转种至3%氯化钠碱性蛋白胨水进行二次增菌,E1和E2样本的toxRtdh基因的Ct值<30,均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结论 本研究使用不同增菌方案,最终在环境样本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完成了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导致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调查和疾病溯源;同时该研究提示环境涂抹样本副溶血性弧菌的有效增菌方法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0+1
      • 1+1
    • >综述
    • 婴幼儿配方食品中母乳低聚糖的应用比较研究

      2025, 37(4):389-400. DOI: 10.13590/j.cjfh.2025.04.013

      摘要 (0) HTML (0) PDF 767.62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母乳低聚糖(HMOs)是母乳中的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促进大脑发育、调节免疫系统、维持肠道健康等多重功能。随着对HMOs作用的深入研究,特别是2’-FL等低聚糖的发现,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其他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简述了HMOs的主要体外合成方法及其生理功能,重点聚焦全球HMOs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的注册批准情况,比较了美国、欧盟、澳新和中国等国家在法规政策和应用方面的差异,并展望了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发展趋势,旨在为HMOs的全球推广提供参考,推动相关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

    • >食品安全聚焦·国际标准动态
    • 第43届分析和采样方法法典委员会会议进展

      2025, 37(4):401-406.

      摘要 (0) HTML (1) PDF 543.97 K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严正声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