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3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专家述评
    • 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发展方向共识

      2025, 37(5):407-411.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1

      摘要 (3) HTML (2) PDF 949.63 K (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食品安全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QMRA)发展迅速。QMRA综合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定量评估暴露于病原微生物所产生的人类健康风险,并为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提供科学依据。QMRA经典框架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4个步骤,当前,抽样统计、预测微生物建模、微生物毒理、计算模拟、生物信息学等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通过跨学科方法整合多源数据,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QMRA发展的关键。未来,QMRA在数据、模型、算法等方面仍存在诸多技术难题,与人工智能、微生物多组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是重点研究方向,以实现在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 0+1
      • 1+1
    • >论著
    • 小麦籽粒及其制品中交链孢毒素在仓储及加工过程中污染变化特征研究

      2025, 37(5):412-421.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2

      摘要 (4) HTML (2) PDF 2.31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仓储环境温湿度和加工方式对小麦籽粒中4种交链孢毒素(AME、AOH、TeA、TEN)污染水平及其变化特征的影响,为小麦及其制品全产业链安全风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省随机抽样获得阳性样本进行储存实验,随后加工为馒头、面条和面包。测定仓储过程及加工前后4种交链孢毒素的污染水平,并通过变化系数评估仓储和加工对毒素残留的影响。结果 在12月的仓储期内,小麦中4种交链孢毒素污染水平呈现先降后稳的趋势,但仓储时间对污染水平无显著性影响(P>0.05)。AME、AOH、TeA、TEN在仓储过程中的平均变化系数分别为0.77、0.61、0.51、0.73;仓储期间粮库规范温湿度对毒素污染水平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加工方式对4种交链孢毒素污染水平的影响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4种小麦制品的污染水平平均变化系数均<1。结论 规范仓储条件下,温湿度对交链孢毒素污染水平影响有限,且交链孢毒素含量在12个月内呈现先降后稳的趋势。同时,小麦加工为制品能有效降低交链孢毒素污染水平。变化系数为评估不同加工工艺去毒或减毒效果提供了量化依据,可为交链孢毒素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0+1
      • 1+1
      • 2+1
      • 3+1
    • >研究报告
    • 广东省某市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赋存特征及暴露风险评估

      2025, 37(5):422-431.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3

      摘要 (3) HTML (3) PDF 1.53 M (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广东省某市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残留水平基线及水处理工艺对抗生素的消减作用,明晰人群经生活饮用水暴露抗生素的健康风险。方法 选取广东省某市10家生活饮用水企业,采集其原水、絮凝出水、沉淀出水、滤后水和出厂水5类样品,共计200份样品,采用在线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样品中的7类92种抗生素残留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5类样品的抗生素检出率范围为0%~60%,磺胺类抗生素为主要检出的抗生素。其中,原水样品共检出20种抗生素残留,主要为磺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浓度范围为(0.057±0.003)~(181.419±4.245)ng/L,以河水为原水的样品检出的抗生素种类和浓度水平均高于以水库水为原水的样品。水处理工艺可去除原水中的抗生素残留,去除率为39.89%~78.85%。最终,出厂水样品中基本未检出抗生素残留。然而,原水为河水的出厂水样品中的抗生素残留经处理后虽有消减,但仍可检出。暴露评估结果显示,人群经该生活饮用水暴露抗生素的风险较高。结论 以河水为原水的生活饮用水中抗生素残留水平较高需关注其暴露风险。

      • 0+1
      • 1+1
      • 2+1
    • >实验技术与方法
    • 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六溴环十二烷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

      2025, 37(5):432-437.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4

      摘要 (2) HTML (3) PDF 1002.43 K (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方法。方法 样品经水溶解,乙腈溶液提取,用增强型脂质去除净化填料(EMR-Lipid)结合QuEChERS分散吸附剂净化除杂,以水和甲醇/乙腈(50∶50,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LC BEH C18(2.1×100 mm,1.7 μm)色谱柱分离,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方式检测,同位素稀释法定量。结果 在0.5~50 μg/L范围内,3种六溴环十二烷的相关系数(r)均在0.999以上,检出限为0.01~0.04 μg/kg,定量限为0.03~0.13 μg/kg,回收率为92.1%~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1.2%~3.8%。结论 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适用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六溴环十二烷的检测。

      • 0+1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 7+1
    • >调查研究
    • 汉中地区零售鸡肉源性MRSA分离、耐药及分子流行特征研究

      2025, 37(5):438-445.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5

      摘要 (4) HTML (1) PDF 2.18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汉中地区零售鸡肉源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离、耐药及分子流行特征,为食源性感染的预防提供线索。方法 采集汉中市售鸡肉样品196份,进行MRSA的分离鉴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联合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分离出的MRSA菌株进行耐药特征、ST分型、毒力基因、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结果 MRSA分离率为18.9%(37/196),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耐药率超过50%。共识别到4个ST型,ST9(40.5%,15/37)、ST59(37.8%,14/37)、ST398(13.5%,5/37)、ST5(8.1%,3/37),以ST9型和ST59型菌株为优势株,与ST59型菌株相比ST9型肠毒素基因簇携带率高;ST59型耐药基因携带较少,免疫逃逸毒力基因sak-scn携带率高;ST398型不携带肠毒素基因;ST5型携带毒力基因种类最多。共检出23种毒力基因,所有菌株均携带溶血毒素基因(hlgA、hlgB、hlgC)和金属蛋白酶基因(aur),新型肠毒素的携带率高于传统型肠毒素,杀白细胞素基因和胞外酶基因也被检出。进化树显示相同ST型的菌株聚类为相同的分支。结论 ST9型是汉中地区2019—2024年鸡肉源性MRSA分离率最高的菌株类型,肠毒素基因簇携带率高;同时ST59型也逐渐成为本地区零售鸡肉中流行的优势克隆,其免疫逃逸基因携带率高。

      • 0+1
      • 1+1
    • 河北地区2016—2019年儿童患者食物性与吸入性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结果大样本回顾性研究

      2025, 37(5):446-453.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6

      摘要 (1) HTML (2) PDF 3.07 M (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河北地区儿童7种吸入性过敏原和7种食物性过敏原的特异性IgE(sIgE)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北某医院23 904例0~14岁儿童进行过敏原sIgE抗体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按过敏原种类和等级、年龄段、季节、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河北地区儿童病例食物性过敏原阳性率(71.11%)大于吸入性过敏原阳性率(49.73%);大部分男性患儿检测过敏原的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入性过敏原方面,多数过敏原的阳性率呈现随年龄递增而上升的趋势,如矮豚草/艾蒿的阳性率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为0.22%:0.98%:2.30%:3.94%(χ2=240.51,P<0.01)。食物性过敏原方面,鸡蛋白、牛肉/羊肉和牛奶过敏原的阳性率达到一定高度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如鸡蛋白的阳性率在四个时期分别为19.42%、38.30%、35.86%、21.25%(χ2=790.19,P<0.01)。季节对过敏原阳性率有影响,多数吸入性过敏原在夏季和秋季的阳性率较高,而食物性过敏原随季节的波动性较大。春、夏、秋、冬吸入性过敏原中混合尘螨组的阳性率为16.52%、21.95%、11.91%、14.61%(χ2=226.37,P<0.01),食物性过敏原中牛奶的阳性率春季最高,春、夏、秋、冬为37.98%、30.37%、33.41%、33.48%(χ2=87.82,P<0.01)。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和地区监测病原流行病学特征有所不同,应根据对应特征分布制定针对性措施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发生。

      • 0+1
      • 1+1
      • 2+1
      • 3+1
    • >风险评估
    • 基于食品安全指数法和危害物风险系数法评估无锡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风险特征

      2025, 37(5):454-462.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7

      摘要 (4) HTML (2) PDF 1.25 M (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无锡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特征,并评估居民膳食暴露风险。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8月在无锡市7个监测县(区)随机抽取市售蔬菜样品127份,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检测51种农药残留量,依据GB 2763—2021判定超标情况,并通过食品安全指数法、危害物风险系数R进行风险评估。结果 蔬菜中农药残留总检出率为76.38%(97/127),总超标率为6.30%(8/127)。检出25种农药,且有禁限用农药检出。检出率最高的是烯酰吗啉(29.13%,37/127),超标率最高的是毒死蜱(3.94%,5/127)。7类蔬菜中均检出农药残留,鲜豆类检出率最高,鳞茎类超标率最高,分别为100.00%(3/3)和40.00%(4/10)。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估结果表明,无锡市市售蔬菜总体膳食暴露风险安全可接受,但恶霜灵和二硫代氨基甲酸酯IFSmax>1,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危害物风险系数R结果表明,毒死蜱呈高风险,乐果、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呈中风险。综合可知,无锡市市售蔬菜农药残留风险呈现整体可控、特定农药污染突出的特征。结论 无锡市市售蔬菜总体膳食暴露风险安全可接受,但也存在禁限用农药非法使用、农药多残留等风险。建议相关部门针对性管控风险隐患,继续做好蔬菜质量安全工作。

      • 0+1
      • 1+1
      • 2+1
    • >风险监测
    • 2016—2017年中国苦丁茶中7种元素含量调查分析

      2025, 37(5):463-468.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8

      摘要 (2) HTML (1) PDF 679.60 K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中国苦丁茶中7种元素的含量、分布特征。方法 2016—2017年采集中国20个省市的市售苦丁茶样品,应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同时测定其铅、镉、总汞、总砷、铝、总铬和镍的含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对7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系数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大叶苦丁茶中7种元素的含量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铝、镉、镍、总铬、总砷、铅和总汞。小叶苦丁茶中7种元素的含量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铝、镍、铅、总铬、总砷、镉和总汞。大叶苦丁茶中镉、镍、铅和总砷4种元素含量的频数分布高于小叶苦丁茶,其中镉的含量约是小叶苦丁茶的26倍,小叶苦丁茶中铅、总汞和总铬3种元素含量的频数分布高于大叶苦丁茶,其中铅的含量显著高于大叶苦丁茶。两种代用茶的6种元素含量存在地区差异性,且部分元素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大叶苦丁茶与小叶苦丁茶均存在7种元素的污染,其含量存在地区差异性和相关性;两种代用茶对铝、镉、铅等重点元素富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健康风险需进一步研究。

    • >食品安全标准及监督管理
    •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中污染物的限量标准对比分析研究

      2025, 37(5):469-474. DOI: 10.13590/j.cjfh.2025.05.009

      摘要 (2) HTML (2) PDF 789.27 K (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食用植物油中溶剂残留、多环芳烃、真菌毒素、重金属、3-氯丙醇酯及缩水甘油酯等高风险污染物的限量标准,深入探究污染物来源,系统梳理并对比国内外标准限量值,揭示了我国限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内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食用植物油污染物限量标准的现实状况,并提出针对性修订建议,旨在为我国食用植物油污染物限量标准体系的完善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食用油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 近十年RCEP成员国食品标签贸易措施WTO通报研究

      2025, 37(5):475-480. DOI: 10.13590/j.cjfh.2025.05.010

      摘要 (2) HTML (1) PDF 869.34 K (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近10年各国食品标签贸易措施的特点与整体发展趋势,为国家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和贸易政策提供技术参考依据,帮助出海企业更好地理解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食品标签贸易措施动态,提高我国食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方法 对2014—2023年期间RCEP成员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交的381项与食品标签措施相关的通报进行统计分析、差异化分析与趋势分析。结果 RCEP成员国食品标签贸易措施可归纳为三大特征语言壁垒、细节化与隐蔽性、高度延展性,以及四大发展趋势:利用食品标签贸易措施保护本国优势产业、推广本国食品安全监管理念增强国际影响力、创新营养标签要求培养国民健康饮食习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深度提升人文关怀。结论 提出通过合理制定食品标签规则、构建食品标签法规数据库,推动食品标签人工智能化系统建设、建立食品技术贸易措施风险预警机制,充分利用特殊贸易关注机制、制定直观易懂的营养标签指引等三方面,助力国民健康以及我国食品产业在RCEP协定下可持续地高质量发展。

      • 0+1
      • 1+1
    • >食源性疾病
    • 食物中毒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原学分析

      2025, 37(5):481-487. DOI: 10.13590/j.cjfh.2025.05.011

      摘要 (2) HTML (1) PDF 1.38 M (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南岸区两起食物中毒来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征、分子特征及同源性。方法 对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食品加工环境样及留样食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肠毒素检测、毒力基因检测(qPCR)、药物敏感性试验,开展全基因组测序,以获取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及耐药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 从8份病例肛拭子、1份环境样本及1份留样食品中分离到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和B事件分别分离菌株4株、6株。同一事件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型别相同、耐药谱相同,产SEA、SEE的菌株qPCR结果为seaseb、sec、sed阳性基因注释结果识别到毒力基因sea,产SEA、SEB、SEE的菌株,qPCR及基因注释结果均为毒力基因sea、seb阳性,耐药谱分别为PEN-ERY及PEN,耐药谱为PEN-ERY的分离株除1株未携带相关耐药基因blaZ外,其余分离株均携带相关耐药基因blaZerm(A),耐药谱为PEN的分离株均携带相关耐药基因blaZ,携带的质粒复制子主要为rep16、rep19、rep5a。MLST分析同一事件同源性100%,分别为ST30型和ST59型。同一事件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高度同源。结论 这两起事件均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餐饮企业的宣传教育及管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均耐药,基于全基因组测序,对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可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聚集性事件同源性分析。

      • 0+1
      • 1+1
    • >综述
    • 亮氨酸及HMB在肌肉衰减症配方食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5, 37(5):488-493. DOI: 10.13590/j.cjfh.2025.05.012

      摘要 (2) HTML (1) PDF 1.77 M (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肌肉衰减症是与年龄相关的退行性疾病,会增加老年人跌倒、失能及死亡风险。目前,营养补充是防治肌肉衰减症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已证实,亮氨酸及其代谢产物β-羟基-β-甲基丁酸盐(HMB)具有促进肌肉蛋白产生、抑制肌肉蛋白降解的作用,是防治肌肉衰减症配方食品中的关键营养素,然而其最佳剂量反应关系尚不清楚。基于此,本文重点对亮氨酸及HMB对肌肉衰减症的关键作用及在肌肉衰减症配方食品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0+1
      • 1+1
      • 2+1
      • 3+1
      • 4+1
    • 食物中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污染检测及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2025, 37(5):494-504. DOI: 10.13590/j.cjfh.2025.05.013

      摘要 (1) HTML (1) PDF 1.18 M (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天然有毒化合物,通过食物链传播和富集,已在茶叶、蜂蜜、谷物等多种食品及中草药中检出。PAs的污染水平存在地区和种间差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毒性主要表现为肝毒性和致癌性,长期暴露于PAs可能对健康造成慢性危害。目前比较成熟的检测方法有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本文旨在探讨食物中PAs的污染水平、检测技术及风险评估的研究现状。PAs污染问题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加强对其污染机制、长期暴露风险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

      • 0+1
      • 1+1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严正声明
关闭